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2-08-09
鄂尔泰与“改土归流”
2022-08-09 | 来源:

鄂尔泰与“改土归流”

□ 黄任波


忻城之称源于壮语,意为石头城。在这座石头城的翠屏山北麓,坐落着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被誉为“壮乡故宫”的莫氏土司建筑群。土司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历经元明清3个朝代,距今已近500年历史。其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造型古雅而别致。

走进土司衙署大门,感受深厚的土司文化,我想到一个与“改土归流”有关的人物——清朝雍正年间曾任广西巡抚、后升为云贵总督(兼管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的鄂尔泰。

据《清史》载,鄂尔泰出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西林觉罗氏。祖父图彦突官至户部郎中,父亲鄂拜曾任国子祭酒。鄂尔泰6岁入学,20岁中举,但仕途并不顺利。年逾不惑之后,由于得到雍正皇帝的赏识,平步青云,做到了广西巡抚,后又升为云贵总督。在任上,他开始实施“改土归流”,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即改变过去以当地统治者为世袭官吏(土官)的制度,按照内地做法,委派有一定任期的官吏(流官)实行统治。

西南地区包括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当时实行土司制度。大小土司如同部落主,在各处占地为王,仇杀械斗严重,蓄奴延为通习,近亲通婚普遍,严重影响着地方经济、文化的进步。鄂尔泰决心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雍正初年,广西泗城(今凌云县)土司岑映宸有兵4000余,武器精良,经鄂尔泰多番招抚,岑映宸解甲乞降,遂在此地设泗城府制。在鄂尔泰的努力下,“改土归流”得以大张旗鼓展开。梧州、柳州、庆远等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积极拥护“改土归流”,主动向鄂尔泰献粮贡秣,组织自卫力量,配合官军打击劣司,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开展。改流后,鄂尔泰在改流区推行革除陋习的活动,严禁仇杀,发现挑斗者严惩不贷。执行雍正除贱为良政策,解放了奴隶。一些地方的“骨种”之习,即姑氏之女必嫁舅氏之子,是典型的近亲通婚。鄂尔泰认识到这种陋习的弊害,令其改之。经过几年的治理,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土司制度逐渐被废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而忻城的土司,也开始式微,逐渐没落,至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忻城土司制度被彻底废除,走上了“归流”之路。

“改土归流”的成功,结束了土司制度,实现了多民族国家政策的统一,是康雍乾三朝成为“盛世”的条件之一。就此而言,鄂尔泰功不可没。

鄂尔泰还是一个有原则、有格局、有政治智慧的人物。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曾让当时的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替自己办私事,鄂尔泰拒绝了,并说皇子不能随便结交外臣。这件事让雍正对鄂尔泰印象极深。雍正即位后,就提拔了他。

鄂尔泰的祖父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鄂尔泰牢记训导,与雍正谈论用人之道时,强调去庸重才,宁用有才而不肖,不用贤而无才之人。他强调用人要得当,任用官员要人才与职务相适合,最终目的是把事情办好,把国家治理好。知人善任,识大局,顾大体,鄂尔泰的治国理政智慧是极高的。

百年匆匆。忻城翠屏山依旧草木葱茏,而鄂尔泰和“改土归流”已成为历史,归于沉寂。唯有青山夕阳,是亘古不变的一道风景。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