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2-10-13
以文化“清泉”灌溉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记崇左市政协委员、扶绥县山圩镇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站站长姚文
2022-10-13 | 来源:广西政协报

政协有号召,委员有行动。崇左市政协委员、扶绥县山圩镇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站站长姚文坚守基层近30年,致力于繁荣基层群众文化和挖掘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载体,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委员行动”,彰显了政协委员的担当作为。


以文化“清泉”灌溉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记崇左市政协委员、扶绥县山圩镇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站站长姚文

□ 本报记者 蒋艳丽  通讯员 蔡碧媛


“芭蕉结果一条心,中华民族一家亲,铸牢民族共同体,幸福安康一家人……”记者见到姚文时,他正教山圩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唱新创作的壮族采茶剧《中华民族一家亲》。10岁的黄秀玲跟着姚文学唱采茶戏已经4年了,现在是姚文的得意门生。


挖掘传承

采茶戏又现辉煌


壮族采茶戏是广西地方戏曲剧种采茶戏的一支,流传于壮、汉、瑶等民族聚居地,集左江地区语言、生产生活习俗、民间故事、民间歌舞于一体,是各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采茶戏历史起源据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我们演出的场地非常灵活,室内、晒场、草坪、街头巷尾都可以,只要观众喜欢,哪儿都可以成为舞台。”姚文说,采茶戏有白话和壮话,唱词以七言为主,剧目多来源于生活,像传统的《风玉配》《卷席筒》《送鸡米》《借亲配》等,源于当地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乡土气息浓郁。

走进姚文所在的山圩文化站,仿佛走进了壮族文化博物馆。一套套精美的采茶戏服、一本本泛黄的手抄唱本、一件件古老精致的器皿,一一陈列入柜。获奖证书却被随意堆放在角落里。“只要有好的作品,证书还会继续得,但这些手抄本、饰物一旦损坏,就再也没有了。”姚文告诉记者,这些剧本、饰物是他走遍扶绥村镇,好不容易寻找回来的,必须得好好存放。

在扶绥县许多村屯,有崇拜牛、敬重牛的传统,久而久之演化为唱春牛这一地方特色剧种。采茶戏则是比唱春牛更为复杂的地方戏剧剧种,有完整的曲调、曲牌,唱腔优美,剧目多以宣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为主题。但是,随着传承人越来越少,这些特色剧正逐渐消失。

自1993年任山圩镇文化站站长后,姚文一直默默付出。1996年,他自筹经费购买演出服装、乐器、音响、道具等,组建山圩镇文化站业余采茶剧团。2002年开始,姚文到村屯走访民间老艺人,拜师学艺,对本地民间传统文艺进行搜集整理。2004年,姚文在文化站业余采茶剧团的基础上,召集本地文艺爱好者,对演员进行培训,成立了扶绥山圩镇壮族采茶剧团。

“就是各方打听、走访,哪家有剧本就去哪家动员,吃闭门羹那是常事。”2006年,得知山圩镇渠怀屯坝饮村的凌师傅有一本《壮族梁山伯与祝英台》采茶剧剧本,姚文连忙赶去。起初,凌师傅并不愿意拿出来。屡次碰钉子,姚文不气馁,每次都陪凌师傅聊家常、聊采茶戏。凌师傅被他的执着感动,不仅捐赠剧本,还毫无保留地将他们戏帮戏剧的唱腔和锣鼓点的敲打方法传授给姚文。

有老艺人的“传帮带”,姚文不仅学会了唱春牛、采茶戏的各种唱腔,还搜集整理了壮族采茶剧小调53首,改编创作34部地方古装采茶剧和3部现代采茶剧及一批小品、相声、山歌、舞蹈节目。2014年,在姚文的努力下,扶绥壮族采茶剧被列入广西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老曲新唱

采茶戏大有可为


大家说,姚文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的“大咖”,1993年至今,从自掏腰包的“一个人的文化站”到有数百人的队伍,从业余组团到专业商演,从听众只有自家人到“粉丝”数万,从零曲目零场次到近百首曲目每年近200场演出,姚文唱着采茶戏从“田埂”一路走到天安门。2019年,姚文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同时受邀参加国庆大典系列活动。“10月1日国庆活动,我在第一观礼区,就在天安门城楼下。”姚文激动地说。

说到采茶戏,姚文说起初他并不感兴趣,也不会唱。他母亲是当地名旦,1957年,母亲出演的壮族采茶剧《陪婚》在崇左上演了一个月,每次说起这件事,母亲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姚文小时候,母亲每天为他唱曲,慢慢地,姚文爱上了采茶戏。2018年,他改编的《陪婚之外婆送背带》被广西卫视看中,并在“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大直播活动中直播。

“当时我们非常激动,能向国内外展示壮族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壮族、走进广西,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姚文说,多年来,每一场演出,母亲能到现场的都会到现场,到不了现场的,回到家也会询问当天演什么曲目、唱得好不好、观众喜不喜欢等,母亲的鼓励是他最大的支撑。

“采茶戏不只是一种文化娱乐,更是传播真善美、抨击假丑恶,弘杨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载体。”老曲新唱,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法制法规编成唱词用采茶戏老调传唱,群众喜欢听,也容易接受。

这些年来,姚文带着剧团从最初进村入户、受邀到县城演出,到现在凭着越来越好的口碑,应邀到钦州、南宁等各市演出,真正实现了戏剧“从农村榕树根天井舞台走到省城大舞台”的梦想。“每到一处,都能收获掌声和叫好声。只要有人看,我们会一直演下去。”能得到观众的支持,姚文很满足。


匠心育新苗

采茶戏绽放光彩


“孩子们没有机会接触采茶戏,所以觉得陌生,如果搭建平台,让孩子们亲身感受采茶戏的魅力,那就不一样了。”说干就干,姚文带着演员走进校园,送曲传艺,先是吸引孩子们看热闹,等品味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后,就教他们看门道,慢慢培育出了一批新生代的采茶戏苗子。山圩镇中心小学成立的“榕园戏团”,每一届都能保持120人左右。

为弘扬民间艺术文化,姚文以学校和文化站为传承基地,每周三晚上安排固定戏曲课,周末、寒暑假开设非遗培训班,2015年至今,已培训学生1000余人,大多是小学二年级到初中的学生,同时也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培养出第六代、第七代传承人,不断为采茶戏传承输送新鲜血液。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源泉,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不单要继承,更要发展。”姚文在老曲新唱的基础上,融合了音乐舞台剧元素,没有帷幕、多媒体,只有敞开的舞台,质朴的胡琴、板鼓等,将观众带入到戏剧所要表达的情感当中,给观众沉浸式的感受。“有好几次在演孝道剧目时,因为唱段凄婉动情,观众跟着落泪,演到清官公证宣判惩治不孝儿媳时,观众纷纷拍手称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姚文创作的扶绥壮族采茶剧小品《跪老婆》获2008年全区小品大赛铜奖,地方民俗戏《唱春牛》获2011年第三届广西魅力北部湾群众优秀文艺展演二等奖,扶绥壮族采茶剧小戏《丰收时节》获2015年全区小品(小戏)大赛崇左赛区三等奖。姚文先后获广西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治区优秀文艺骨干、全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先进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八桂文化艺术奖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作为政协委员,姚文认真履行委员职责。“文化是民族的魂与根,采茶戏蕴含着左江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文化载体,我希望通过传唱,增进各民族的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滋养。”姚文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只有传承发扬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推动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