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多措并举全面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022 年4 月 15 日 ,广西援沪医疗队在南宁吴圩国际机场举行出征仪 式 , 296名医疗队员奔赴上海抗疫。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守正创新,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构建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打造特色人才队伍,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加快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贡献中医药力量。
崇左市江州区友谊社区中医院
一、广西中医药发展环境更加优化。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召开全区中医药大会,全面部署广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条例》,2021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2022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中医药壮瑶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自治区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领导小组印发《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振兴发展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全面推动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梧州市苍梧县岭脚镇大隆村卫生室中医阁,医生为村民问诊。
二、中医药抗击新冠疫情彰显特色。新冠疫情发生后,尤其是防城港市、百色市、北海市等地疫情发生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广西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第一时间成立中医药救治专家组,推动中医药第一时间全面介入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制定并发布中医药治疗方案,落实中西医并重防治方针,坚持“预防为主、全程参与、一人一方、应服尽服”原则,对新冠肺炎患者实行“一人一策一方一治”中医辨证论治,并创新开展中药冲鼻、中药漱口、中药壮瑶药香囊等应用,中医药参与本土确诊病例救治率超过99%,累计免费配送防疫中药200余万人份,为全区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医药力量。累计组织447人次先后参加援沪、援琼、援黔抗疫工作。2022年4月,组建以全区中医药系统为主体的广西援沪医疗队一分队驰援上海,累计收治患者1968人次,国家中医药局给予“能打硬战,敢于胜利”的肯定。8月,组织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50名队员加入广西援琼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361人。9月,选派18人援黔开展抗疫工作。制定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四版)》《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五版)》。全面总结前期中医药对新冠病毒感染救治经验,指导各地合理应用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感染。
2022年12月8日,广西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拜师会暨广西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推进会在南宁举行。
三、广西中医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质增效。中医药全面参与医改,推动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全区中医类医院140所,全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2.37万人,中医类医院床位数4.01万张。建设1421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11个精品中医馆、20个重点专科依托的基层工作站,95%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37所公立中医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54家县级中医医院组建医共体,分级诊疗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全区中医壮瑶医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大大提升,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2021年以来,累计组织51个名中医团队300余名专家深入48个县级医院开展“名中医八桂行”活动,累计开展240余场义诊,受益群众2万余人次。2022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指标情况,广西排名全国第六名。
2022年,黄瑾明(中)荣获第四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黄汉儒(右一)、黄鼎坚(左一)荣获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四、中医药人才队伍和科研创新展现新活力。广西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广西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中医药医教协同发展12项举措。实施广西名中医培养工程、岐黄人才培养工程、中医药薪火人才培养工程等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匠心打造中医药人才队伍,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培养模式。全区拥有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4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76名,国家青年岐黄学者3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2名,桂派中医大师28名、广西名中医196名。建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广西名中医等各层级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9个,构建了涵盖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骨干网络。依托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创新平台,开展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近千项,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技术进步奖70余项。
2022年,黄瑾明(中)荣获第四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黄汉儒(右一)、黄鼎坚(左一)荣获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五、中医药产业发展凸显新潜力。自治区中医药局联合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遴选了“桂十味”道地药材及31种区域特色中药材品种。颁布3卷《广西壮药质量标准》和1卷《广西瑶药材质量标准》。遴选建设了50家“中药材示范基地”,26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2家“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和19家“定制药园”,共计117家。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查清全区中药资源物种7506种,位居全国前列。罗汉果、八角、肉桂、鸡血藤、广豆根、穿心莲、猫豆等中草药材品种产量占全国80%以上,其中罗汉果产量占全球80%、八角产量占70%。全区共有中药民族药生产企业11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区医药工业65%以上。培育了梧州中恒制药、柳州医药、桂林三金药业、玉林制药等一批重点知名骨干企业。全区现有中医医疗机构制剂499种,其中获得专利授权35个。推进中药壮瑶药药膳产业推广应用工作,联合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总工会成功举办广西第一届中药壮瑶药药膳大赛。会同相关部门赴重庆、杭州、成都、北京、厦门等地开展中医药产业链招商引资活动,推介“桂十味”和中医药壮瑶医药特色资源优势。
2022年6月17日,结对共建广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品牌活动启动仪式在南宁市玉兰路小学举行。
11月15日,2022年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暨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内涵提升工程启动仪式在梧州市举行。
六、广西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开创新格局。自治区中医药局联合六部门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内涵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打造“十个一批”中医药文化品牌。出台《广西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管理暂行办法》,累计遴选三批32家广西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续推进4家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系列活动、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和结对共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品牌活动。实施中医药壮瑶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广西中医药大学荣获第二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成功举办7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论坛和4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巴马论坛)。与广东、四川、江西三省签署中医药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合作实现中医药资源优化配置。广西药用植物园加强与老挝、柬埔寨、菲律宾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联合编写并交付《老挝草药典》,推动共建老挝药用植物园。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在柬埔寨、老挝合作医院设置中医科,建设中国—东盟民族医药远程诊疗试点平台。
2022年12月11日-13日,第七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论坛在防城港市成功举行,论坛期间广西药用植物园等4家广西中医医疗机构、科研部门与老挝卫生部传统医药研究院等5家东盟国家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深入进行传统医药研究合作,共建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
- 第 1 版:要闻 在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上的讲话 (2023年1月11日) 刘 宁
- 第 2 版:要闻 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 刘宁讲话 蓝天立等到会祝贺 孙大伟作十二届自治区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
- 第 3 版:要闻 推进健康广西建设为壮乡群众托起幸福生活——2022年我区积极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 第 5 版:要闻 刘宁蓝天立孙大伟会见出席自治区政协 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港澳委员和特邀贵宾代表 刘小明参加
- 第 6 版:要闻 踔厉奋发谱新篇、勇毅前行新征程, 奋力绘就金融助力壮美广西建设新画卷
- 第 7 版:要闻 担当使命 奋发作为 广西农垦集团打造现代一流食品企业迈出坚实步伐
- 第 8 版:要闻 用心用情用力 托起残疾人的幸福梦想
- 第 9 版:要闻 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摘要) ——在政协第十三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2023年1月11日) 孙大伟
- 第 10 版:要闻 聚焦主责主业 踔厉奋发作为——自治区科协“四服务”工作彰显新成效
- 第 11 版:要闻 2022年广西文化旅游亮点纷呈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第 12 版:要闻 党建领航风帆劲 行稳致远破浪行——玉州区政协2022年度工作综述
- 第 13 版:要闻 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大会发言摘登
- 第 14 版:要闻 砥砺奋进整十载 深耕南疆谱新篇——回眸广西邮政十年发展足迹
- 第 16 版:要闻 广西多措并举全面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 第 17 版:要闻 让委员满意 让群众受益 ——自治区财政厅优质高效办理政协提案纪实
- 第 18 版:要闻 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成效回顾
- 第 19 版:要闻 勇立潮头 奋楫争先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