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科场对联
俞继东
每年的各类考试,总有一些考生迟到,对于迟到的考生,其结果往往很“悲催”。在古代科场上也有迟到的考生,遇到脸黑心硬的考官,考生就被直接拒之门外,遇到脾气好的考官,或许还能通融过关,这就全凭考生的运气了。
宋朝时有一读书人赴京赶考,迟到一步,恳请主考官放行。该主考官是个对联“发烧友”,人家考生已经心急如焚,他却四平八稳地坐在门口,令考生就迟到一事出个上联,满意了就让进去。此时,考生一心想着考试,哪有兴致吟联,就随口说了上联:一叶孤舟,坐了两三个旅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考官一听,果然是好联,就对考生说:“行,我放你进去,但你自己要把下联给我对出来。”考生精神为之一振,随即说出下联:十年寒窗,进了八九家书院,抛弃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日一定要中。考官听罢,击掌称好,规矩抛掷脑后,考生顺利进场。
科举的利益驱动,催生了替考行业,一些“枪手”活跃于大小科场,官府想查,但苦于当时技术落后,侦查手段有限,抓住现行的不多,但要真的抓住了,当事人双方定有牢狱之灾。清代某生员专为人替考,有一次被主考官当场抓住,知道此事后果严重,好在该人内心足够强大,做好了下地狱的准备,在考官面前还不忘吟出一联:坐破寒毡,从此渐入佳境;磨破铁砚,而今才得出头。
这副对联用反语告诉主考大人,本人也是读书之人,迫于生计才干这营生,从今以后吃上牢饭,就免却了四处奔波,监狱倒是个可以歇脚静养的好地方,以前磨破铁砚为了功名,今天有了这么一个难堪的结果,也算是出头了。这位“枪手”的一番自嘲自讽,让考官想起了自己当年的寒窗苦读,鼻子不禁一酸,无奈地挥手:“放人,放人。”
科举中榜的数量非常有限,好像从不“扩招”,除非遇到皇帝登基这等大事,所以大多数考生的命运就是皓首穷经而屡试不第。明朝有位铁杆考生,在求功名的路上奔跑了一辈子,到70岁还在考秀才的“童子试”里打转,结果还脱靶未中。县令见此人精神可嘉,就出了一个上联:行年七十尚称童,可云寿考。老人随即答了一个下联:到老五经还未熟,不愧书生。
这上下联里的“童”“寿”“熟”“生”四字,反义用得非常巧妙,县令苦于手中没有“特招”之权,爱莫能助,只能对老人敷衍几句了事。
也有幸运的一位“励志哥”,应该叫“励志爷”,在白发苍苍之年考中了状元,他是北宋文学家梁颢。金榜题名之时,有人问梁颢年岁,他有点不好意思,就吟出这样一副谜联: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这副对联意思是说,汉文帝时代的伏生,90岁时讲授《尚书》,周朝的姜太公80岁时辅助周文王打下天下。梁颢的这副对联,回答了自己的年龄是82岁,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发挥余热的愿望。
考取了功名,前后的境遇反差可谓地下天上,这在《范进中举》里揭露得淋漓尽致。明代有一位穷书生,有感于中举前后亲戚邻居对自己截然不同的态度,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下联是:侥幸今年,科举头两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位范进模式的书生念念不忘昔日的困顿与悲酸,用对联将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生动地描绘出来,对势利之辈的这番“吐槽”,可谓痛快。
- 第 1 版:要闻 “一线协商”党旗红——岑溪市政协聚焦党政中心工作“一线协商”落实新发展理念
- 第 2 版:要闻 39所“强基计划”高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 “强基计划”第四年,有何新变化
- 第 3 版:要闻 国家“清单”明确 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速构建
- 第 4 版:要闻 且将蚕豆伴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