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领导艺术
刘邦在楚汉相争中笑到最后,并不等于说他没有犯错。事实上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犯了许多错,但是他知错能改,这才是能笑到最后的根本原因。
第一个事例,接受陈恢建议,赢得人心。项羽暴虐,动辄屠城。事实上,刘邦也有过多次的屠城纪录。起兵之初,他曾经和项羽一起屠城,《资治通鉴》还记载了刘邦好几次屠城的纪录。但有一个人改变了刘邦的屠城做法,他叫陈恢,是南阳郡守的舍人。宛城是刘邦率军入关的必经之路,南阳郡守固守宛城。刘邦想领兵绕过宛城西进,又担心宛城守敌从背后夹击,而宛城军民担心刘邦屠城,所以双方是麻秆儿打狼两头怕。这时候陈恢翻越城墙去见刘邦,建议刘邦不要屠城,与宛城订约招降,加封南阳郡守,仍让他留守郡中,这样就可放心地率领军队一道西进。刘邦马上接受了他的建议,如此一来,不仅南阳郡守举城投降,那些没有投降的城邑,也闻讯纷纷效法。刘邦得以顺利进入关中,而且入关之后格外重视争取人心的工作,与老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秦民皆喜”,大家都盼着他为关中王。
第二个事例,入咸阳犯错,鸿门宴低头。刘邦进入咸阳,就有些自我膨胀了,便想沉迷在温柔乡里好好享受一番。樊哙苦苦劝谏,可惜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出面劝解,刘邦这才恋恋不舍率军返回霸上。
接下来,刘邦犯了一个更严重的错误。有人建议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来,并逐步征召关中兵,以此增加自己的实力。刘邦认为这个对策很好,就命人封锁了函谷关。论实力,这个时候的刘邦还不能跟项羽亮剑,但他把函谷关一封锁,就等于和项羽宣战了。项羽大怒,命黥布等攻破函谷关。紧接着,项羽陈兵四十万于鸿门,准备动手消灭刘邦及其十万人马。这个时候刘邦怎么办?正常情况下正如樊哙所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
怎么办?
我们不得不承认,刘邦虽然犯了错,但他运气好。就在项羽要动手收拾刘邦的前夜。天上掉下个项伯来。张良当年对项伯有救命之恩,如今张良追随刘邦,刘邦大军马上就要全军覆没了,项伯对张良不能坐视不救,所以他星夜前来让张良和他一起逃跑。张良即进去将项伯的话全都讲述给了刘邦。刘邦大吃一惊。张良问刘邦:“你估计凭你现在的人马能够抗拒得了项羽吗?”刘邦说:“当然抗拒不了啊。那该怎么办呢?”张良回答:“那你就要告诉项伯,说你沛公绝不敢反叛。”刘邦在这个时候冷静下来,他问了张良两个问题。第一,刘邦问:“您是怎么与项伯成为故交的呢?”张良回答:“在秦的时候,项伯与我有交往,他曾经杀过人,我救了他。如今我这里遇到紧要关头,所以还幸亏他前来告诉我。”第二个问题,刘邦问:“你与他谁大谁小?”张良道:“他比我大。”刘邦说:“您替我唤他进来,我将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张良一再邀请,项伯只得进去面见刘邦。刘邦这个人情商极高,亲自手捧酒杯向项伯敬酒祝寿,把项伯捧得晕晕乎乎,刘邦当即与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事已至此,刘邦才说:“我进入关中,连毫毛般微小的东西都不敢沾边,只是登记官民,封存府库,等待着项羽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有其他盗贼出入和有非常情况发生。我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驾临,哪里敢谋反啊!望您能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详尽地反映给项将军。”项伯听后,答应居中协调,他对刘邦说:“天亮了你一定要早点来见项羽谢罪啊。”刘邦说我一定去。
大难临头,刘邦的头脑非常清醒。首先,刘邦通过询问张良先弄明白他和项伯的关系,不能被别人卖了还替人家数钱;其次,既然项伯为了义气而来,我就要想办法和他以义气结交。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有亲和力,江湖经验丰富。有了亲家翁项伯的斡旋通气,刘邦这才决定前去赴鸿门宴。后世把鸿门宴都当作只身冒险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刘邦自己认为他所冒的风险并不大,他有底气。
刘邦的底气何来?大战之前项伯居然通风报信,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项羽能容许项伯自由来去,说明项羽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最大的对手,这就是刘邦的底气。刘邦的长处之一就是知己知彼。他和项羽在项梁手下一起并肩作战,是战友和兄弟。以刘邦的江湖阅历,他把项羽的性格特点琢磨透了。项羽是贵族,自矜功伐,自视甚高,年纪轻轻,还很要面子。既然项羽能容忍项伯前来救张良,说明他还不想把自己的吃相搞得太难看,刘邦就抓住这一点,卑躬屈膝前去消除误会。正如后世曹操青梅煮酒不杀刘备一样,项羽也下不了杀刘邦的决心。鸿门宴时期的项羽还没有学会厚颜无耻,刘邦这才逃过一劫。
刘邦也不是一味凭运气靠天意。彭城惨败,刘邦终于明白,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够统率五六十万人马的,自己在这方面还真不行。彭城之战使刘邦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局限。所以后来与项羽的决战,刘邦果断放权让韩信指挥,这才有了四面楚歌、垓下定鼎的结局。
事实上,刘邦的优势不止知人善任、自知之明、知己知彼、知错能改这四点,达权知变也是他的优势。
刘邦这个人不教条、不拘泥,什么人都可以用,什么主意都可以采纳,这就是达权知变。韩信在消灭龙且二十万精兵之后向刘邦讨封代理齐王一事,更体现刘邦的达权知变。王夫之在总结刘邦和项羽成败的时候说:“成大业者,在量而不在智。”成就大事关键在于气量,而不在于智谋。对领导者而言,格局和气量至关重要,聪明才智反倒是其次。这个观点非常深刻。
- 第 1 版:要闻 自治区政协召开主席会议 常学常新常悟常进 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成效 孙大伟主持并讲话
- 第 2 版:要闻 激活资源禀赋 打造特色品牌 ——苍梧县政协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侧记
- 第 3 版:要闻 千年前的夏日
- 第 4 版:要闻 防城港市政协、广西政协报社“助力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建设”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