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3-09-18
文学的光芒 ——读《回响》有感
2023-09-18 | 来源:广西政协报

文学的光芒

——读《回响》有感

卢致明

 

  2023年8月11日,微信群突然轰动,鲜花和掌声不断刷屏,第十一届矛盾文学奖评选结果揭晓,河池人东西先生的长篇小说《回响》忝列其中,填补了广西无茅盾文学奖的空白,是河池文学现象中的一座高峰。在分享着这个喜讯的同时,我的脑海里回荡着初次阅读《回响》的情景。

 

  2021年3月初的一天下午,我在办公室电脑前忙碌,邮递员小徐送来了一本《人民文学》杂志,我翻开一看,是最新出版的第三期。我很疑惑,说:“我没有订这本杂志啊!”小徐说:“这是赠送给你们看的,我们局里有一份赠送名单,上面有你的名字。”我感激地接过,问她:“是谁赠送的?是县委还是文联?”小徐答不上来,她只是负责发放。

 

  翻开杂志,我阅读起东西先生的长篇小说《回响》,这一读,我就像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进入到角色中。夏冰清是谁杀害的?谁是凶手?一个个疑团像一片片云朵在天上漂浮,我无法知道哪一朵摘下来才可以解开谜团。东西先生似乎是猜透了读者的心思,读者越着急,东西老师越吊胃口,他采取了罕见的“双重线路”叙事方式。我喜欢这种叙事方式,不会产生阅读疲劳,而且有充足的思考空间。

 

  《回响》的九个章节“大坑”“缠绕”“策划”“试探”“借口”“暗示”“生意”“信任”“疚爱”,奇数章写案件侦破经过,情节跌宕起伏,一个个人物陆续出场,疑是凶手,最后都证明不是凶手,至少不是直接凶手。小说一条线是案件的扑朔迷离,另外一条线是现代都市社会的情爱纠葛,两条线都深深吸引了我。最后一章,两线合并,既揭开了凶手之谜,警察的爱情又余韵缭绕。

 

  《回响》吸引我的,还有那独特的语言,我的老师曾对我说过,写作最主要的是看语言,东西老师的语言非常好,他小说里的语言,是散文化的。阅读过程中,我的眼前常常闪现出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

 

  都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我由衷地佩服东西老师,也渴望自己能写出这样丰富细腻的文字。

 

  “别以为你破了几个案件就能勘破人性,就能归类概括总结人类的所有感情。感情远比案件复杂,就像心灵远比天空宽广。”读到这段文字,我的心“咯噔”一下,被柔软地触动了。我想,《回响》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案件,一段情感,同时也是讲述高远的蓝天之下人性的光芒,我们每个人活着的意义。

 

  读完这部小说,我大概花了三天时间。我像回到了少年时代,拿着书本爱不释手,我原先以为,对于大容量的长篇小说,我已经没有耐心阅读了,现在发觉,不是这样的,只要是好小说,容量再大,也还会吸引我。

 

  读完这部小说,我再次感受到河池这块土地上的文化魅力。河池有十二个世居民族,蕴含着丰富的刘三姐文化、铜鼓文化、蚂拐文化、布洛陀文化、密洛陀文化,红色文化……这些凝聚着浓厚的地方民族风情和人文内涵的文化,像一股股甘甜的泉水,孕育了河池文化中特殊的“河池作家群”。早在上世纪80年代,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先生等一批文学前辈,创办的《金城》文学刊物,像星星之火,燎原了河池人的文学理想。逐步产生了河池作家群、都安作家群、巴马作家群、南丹天峨作家群等文学现象,以潘琦、周钢鸣、曾敏之等为代表的“老一代作家”,以东西、鬼子、凡一平、李约热、班源泽等为代表的“走出去的中国新生代作家”,以红日、黄土路、谭自安、莫景春等为代表的“本土留守实力派作家”,共同构成了结构合理、梯队发展、人数众多、实力不俗的河池作家群体,形成了文学桂军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从1998年东西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荣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开始,这些年,我目睹着河池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跟时代步伐,努力笔耕不辍,创作出一大批精品力作,获得了区内外一些文学大奖。

 

  这些文学的光芒,像温暖的阳光一般照耀着我。我每天用文字与心灵对话,触摸着生活的忧伤与幸福。

 

  “你还爱我吗?”这是冉咚咚问慕达夫的一句话。假如有人问我:“你还爱文学吗?”我想,我也会像慕达夫一样回答:“爱。”

 

  (作者系河池市天峨县作协副主席)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