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3-08-05
古人的立秋习俗
2023-08-05 | 来源:广西政协报

刘昌宇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8月8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立秋,表示凉爽的秋天来临,草木开始结果,收获的季节到了。古人历来把这个节气当节日过,在立秋之际,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都会以各种意蕴不同的习俗度过这个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

 

  按照《礼记·月令》记载,每年到了立秋之日,周朝天子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祭祀迎秋。回朝后,在朝中赏赐将帅和勇士,并下令将帅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时天子于“迎秋”仪礼之后,还要再到东门狩猎,射死一牲载到宗庙作为祭品。到了宋代,立秋当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而民间有立秋日佩戴楸叶的习俗,据说可保一秋平安。楸,即楸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呈三角状卵形或长椭圆形。大概由于“楸”谐音“秋”,人们戴楸叶,是为了迎接秋天。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立秋后街上叫卖楸叶者很多,妇女儿童将楸叶剪成各种花样插戴。明休高濂《遵生八笺》中说:“立秋,太阳未升,采楸叶熬膏,擦疮疡立愈,名楸叶膏。熬法以叶多方稠。”明代,除了戴楸叶之外,人们还制作中药楸叶膏。到了近代,很多地方仍有立秋日戴楸叶的习俗。

 

  既然古人把立秋当成节日来过,那自然就少不了吃了。于是,“立秋贴秋膘”的习俗便应运而生。《京都风俗志》云:“立秋日,人家亦有丰食者,谓之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往往食欲不好,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所以要趁着天气开始凉爽吃点好的补充一下营养,即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去。“贴秋膘”一说,最早来源于周朝《礼记》的记载。被官方所认可,成为达官贵人与黎民百姓一致的习俗,则始于金朝时的北京。据史料记载,金朝的海陵王占领北京之后吃到了新鲜的炖肉、酱肉,对于女真族的他来说,非常新鲜。在决定建都北京之后,他西建金陵,东通运河,中建金中都,但大量的徭役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在立秋当天,海陵王仿效周朝天子,往西郊迎秋,迎秋之后大犒三军。正好那年是乙亥年,也就是猪年,海陵王就用猪肉犒赏三军。自此,立秋“贴秋膘”的民俗就在全国范围沿袭下来。这一天,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各种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羊肉串、涮火锅等,普通百姓家也要多少吃些炖肉,以示欢度。

 

  与“贴秋膘”相伴的,还有在立秋这天“咬秋”的习俗,也就是在立秋这天要吃秋瓜、秋桃,以保健避疫。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曾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朝时期,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严格,要把偷瓜的那个兵处死。这时,农民出来了,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听到这话,就赦免了那个兵。没料到,一说立秋拾瓜者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抢瓜。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当然,古人的立秋习俗远不止这些。每一种习俗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同时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