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3-10-26
忻城县奏好“四部曲”推进壮锦文化蓬勃发展
2023-10-26 | 来源:广西政协报

□ 蓝艳青

 

忻城县“壮锦记忆”复兴行动服务项目志愿者在县中心文化广场向群众展示壮锦技艺。

 

  壮锦是壮族特色手工织锦,忻城壮锦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壮族文化的瑰宝之一。近年来,忻城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合力奏好壮锦文化发展“四部曲”,用文化软实力凝聚民族魂,绘就忻城乡村振兴新图景。

 

  奏好“政策曲”,壮锦发展保障有力。忻城县将壮锦发展作为“十四五”期间全县文化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壮锦发展工作。围绕组织架构、制度设计、要素保障、氛围营造、作品打造等事项,制定《忻城县推进壮锦文化五年发展规划》,推动壮锦发展上下协同、落地落细。创办大夫地壮锦技艺传承基地,由县文化馆、博物馆和壮锦技艺传承人共同对壮锦文化爱好者进行全方位免费培训。基地建成以来,共开展壮锦技艺培训班150余场次,培训人数达5000余人,制作壮锦刺绣60幅。实施“壮锦记忆”复兴行动志愿服务项目,通过“政府扶持+社会捐助+自给自足”方式,筹措项目总经费203万元,保障“壮锦记忆”复兴行动扎实开展,“壮锦记忆”复兴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在2022年广西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总决赛中荣获银奖。投入250万元启动“织锦计划”,如今“织锦计划”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全县1000多名织娘正奔向锦绣前程,每人每月织绵收入达2000多元,为推进壮锦文化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奏好“展示曲”,壮锦文化自信满满。紧紧围绕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弘扬壮锦文化等非遗文化专场文艺演出,集中展示忻城壮族织锦技艺等非遗文化项目。2021年以来,全县共举办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演出活动38场次,受众近5万人。在日常闲暇或重大节日,“壮锦记忆”复兴行动志愿者通过平台对壮锦产品、壮锦工艺制作流程、非遗传承人故事进行直播宣传推广,并设立“壮锦非遗好物”购买产品专区,打开好物产品销路。2021年以来,开展线上直播活动13场,观看人数达12万余人。在旅游景点莫氏土司衙署旁成立壮族织锦技艺传承展示中心,为游客免费提供参观和体验壮族织锦技艺服务。积极组织推荐壮锦非遗项目和壮锦传承人参加国内外大型博览会、非遗展示、非遗购物节等活动,不断扩大忻城壮锦非遗项目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近年来,忻城壮锦技艺传承人梁恒源和兰培文4次受邀携带壮锦系列产品到德国、越南、泰国等国家参加海外展示活动。

 

  奏好“精品曲”,壮锦佳品层出不穷。为繁荣全县壮锦文化事业,忻城县坚持“推精品出人才”理念,建立了传承壮锦技艺人才资源库。支持指导社会组织和民间艺人开发本县具有代表性的壮锦文化产品,通过专业培训、包装策划、产品营销等方式,做大做强壮锦文化产业项目,壮锦佳品层出不穷。2017年,壮锦技艺传承人梁恒源和兰培文共同设计的“民族芭比娃娃”壮锦系列产品,先后获得“2017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广西工艺美术作品旅游工艺品“八桂天工奖”银奖和广西工艺美术展“八桂天工奖”金奖。目前,忻城县已开发了壮锦服饰、壮锦绣球、壮锦摇扇、壮锦背包、壮锦高跟鞋等30多件代表性文创产品,畅销东南亚等国外市场。

 

  奏好“传承曲”,壮锦技艺薪火相传。忻城县从学生抓起,建立校园协作机制,县文广旅游局与各中小学校共同推进非遗普及教育工作。目前,全县已有3个非遗文化项目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传承教育活动。与来宾市职业教育中心合作,加强专业对接产业“四协同五联动”的壮锦技艺传承与实践课题研究,让壮锦传承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着力培养专业的职业技术人才。在社会层面,忻城县深入实施“万才返乡 振兴家乡”计划,引导在外人才带资金、带技术、带资源回乡创业,支持发展壮锦文化产业。通过“企业+壮锦培训+织娘”的合作模式,开展居家灵活就业壮锦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统筹力量研发壮锦文创产品,推动县内300多名群众获得灵活就业机会,实现传承与收益双赢。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