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4-01-01
诗书勤乃有
2024-01-01 | 来源:广西政协报

李伟明

 

  自古读书靠勤苦。虽然也有过屈指可数的天才性人物,博闻强记、过目不忘,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人家的读书方式无法复制,就算你想模仿,最终也学不来。所以,找榜样,还是得找常规性的更靠谱。

 

  读书无捷径可言。除了在方法上可以优化,最根本的就是要下苦功夫。唐代文学大师韩愈曾经给儿子韩符写了一首劝学诗《符读书城南》,其中说道:“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南宋诗坛泰斗陆游则在给小儿子写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你看,这么牛气的大咖,尚且认为读书要靠勤奋,还认真地把这个观点灌输给下一代。在读书人当中,持这个观点的是大多数。唐代诗圣杜甫在《柏学士茅屋》一诗中也说过:“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北宋诗人汪珠有一首《勤学》诗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要说读书,古人的条件可比我们差得远。那时,想找本书看,可远没现在这么方便。就算手中有书,如果要夜读,穷苦人家点个灯也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好读书的人总是能克服重重困难,留下种种佳话。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用芦苇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年长后,家里没有书,就去别人家借书读,废寝忘食,不知疲倦。同时代的范仲淹,也是幼年丧父,过着“断齑画粥”的艰苦日子,致力苦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比他们稍后一点的另一个大名人司马光,也是个著名的读书种子。司马光家庭状况比欧阳修、范仲淹强多了,但同样一生坚持不懈学习。为了不让自己多睡,他以圆木为枕头,惊醒了就起来读书,还给圆木取名“警枕”。由此可见,苦读与物质条件没有必然联系,只要有学习的自觉,家境好坏都不是问题。想想这些人的读书状态就知道,他们做出不一般的事业,并非偶然。

 

  即便是我们这一代人,也经历过读书条件差的阶段。年轻时在农村,一书难求,偶然借得一本课外读物,欣喜之余,常常把它抄下来。这样的抄书经历,贯穿了我的中学时代。至今还留下了几十本手抄本,有的是整本书抄,有的是从报刊摘抄编辑。除此之外,还制作了一大摞剪报本,当然后来嫌其粗糙,没有保留下来。除了一书难求,还有个问题是一师难求。年轻时求知欲甚强,很多知识,光靠字面上是无法理解准确透彻的,很希望找到一个有学问的先生讲解一二。然而,在乡下,这样的人太难找了,只好靠自己瞎琢磨。至今想来,自己的文化底子薄弱,知识不成体系,和年轻时缺乏明师指教是大有关系的。

 

  很多事情需要时间来检验其对错。年轻时,以为读闲书、抄闲书之举是荒唐事,根本不敢示之于众(只能悄悄进行,家长、老师、同学都不可让他们知道),但几十年后回首,却觉得,其实这些经历还是挺让人受用的。在没有更好的条件多读书的情况下,这样做不就是所谓的博览群书么?一些考试时用不上的知识,在社会大学堂还是会有用处的,至少对开拓视野、启发思维有所帮助。读了书和不读书,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相差甚远。当年这些不务正业的阅读,给我今天的读书与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如今条件好了,技术的进步使读书太容易,查资料更是易如反掌。于是大家不需要再购书了,也不再做笔记了,需要什么,网上百度一下就是。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就像微信支付使我们身上不再带钞票,因为网络的便利,我们脑子里不怎么储存知识了,于是一旦离开网络,有时难免头脑一片空白。我不禁暗忖:万一到了没有网络的地方或者断电的时候,不知心里是否会产生一定的恐慌?由此感到,阅读便捷的今天,古代先贤们的读书方式虽然基本用不上了,但他们的学习精神,依然没有过时。尤其是对于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还是要有这种勤奋的动力,让自己的头脑尽可能多一些储备。一个单位如果要检验文字工作者的水平,不妨把他们关到一个没有网络的房间,不给任何资料,让他们写一篇文章,这才见真功夫。

 

  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技术的进步不能替代个体的读书。缺少了身体力行的学习,就不可能具备过硬的本领。工具是工具,自己是自己,我们不能把自己和工具混为一谈。就像机器人再能干,但很多事情还是不能由它们代劳,比如吃饭睡觉,运动娱乐,学习思考。如果连这些都由机器人替你做了,那么,我们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