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4-01-13
团团圆圆的特色菜
2024-01-13 | 来源:广西政协报

黎 耘

 

  除夕的餐桌,各地有风味独特的菜品。在我的家乡——一个叫鹿寨的桂中小县城,除夕的年夜饭有一道特色菜——水豆腐圆。

 

  外地人第一次吃到水豆腐圆,无不夸赞:这道菜,外皮的豆腐Q弹细嫩爽口,内里的馅心香而不腻,味道好极了!却又好生奇怪:豆腐娇嫩易碎,如何将它捏成这种有馅心的丸子啊?

 

  家乡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夜”开始,家家户户就忙着泡黄豆、磨豆浆、做豆腐,准备“打”水豆腐圆了。奶奶得了祖奶奶的“真传”,我母亲十来岁就得了我奶奶的“真传”,这门厨艺,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

 

  记得妻子过门那年春节,母亲就向她传授了这门手艺:头一天,婆媳俩将做好的豆腐装入一只布袋子里,放在石磨的底盘上,再压上一爿磨盘沥水。第二天,将精肉、木耳、香菇、虾仁、冬笋、葱白剁碎,拌以香油、五香粉、胡椒粉和细盐诸多调料,搅拌好馅心备用。然后,将沥了水的豆腐倒入盆中,加入生粉、鸡蛋清,反复抓匀抓细,抓成豆腐泥。一切准备停当,就可以打豆腐圆了。打豆腐圆时,在手掌心抹上一点儿食油,将一小团豆腐泥摊开为皮,放上馅心,包成比乒乓球略小的丸子,轻抓捏实,然后在左右掌心“噼啪噼啪”来回摔打一二十下,使之光滑圆实。当大锅里的水“咕噜噜”烧开后,便将做好的水豆腐圆像下饺子似地放入沸水中,如煮汤圆一般,直到完全淖熟浮起,再捞入冷水中冷却漂白。就这样,洁白如玉,细嫩脆滑,鲜香可口的水豆腐圆就成了年夜饭的美味佳肴。这道美食,在我们家代代相传,成了春节菜谱中的“保留节目”。

 

  这不,妻传承了这门技艺,又教会了儿媳。

 

  去年,儿子、儿媳回家过年。腊月二十九,一家老小围坐着,谈笑风生地打豆腐圆。摔打豆腐圆的“噼啪”声此起彼伏。毛手毛脚的我也来凑热闹,做的豆腐圆不是大了就是小了,要不就是露馅了。老伴笑骂道:“你呀,天生的吃货,只会动嘴,不会动手。一边凉快去吧!”儿子打趣说:“妈呀,这么说,老爸是谦谦君子啊?”“这还用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嘛!”儿媳也乐了,附和道。上高中一年级的孙子一本正经地说:“君子应该是有学问的人。爷爷,你能不能讲讲关于水豆腐圆的故事?”这小子,是夸我呢?还是考我呢?好在当年负责编纂县里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民间故事集》《民间歌谣集》《民间谚语集》),对全县的民间文学进行普查、搜集、整理,其中就有关于水豆腐圆的传说。我嘿嘿一笑,立马摆开说书人的架式,娓娓道来——

 

  话说清朝咸丰九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回师广西。快到春节的时候,一支小部队开到鹿寨县城——当时只是个小圩镇。太平军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深受百姓拥戴。乡亲们想犒劳义军,可时值战乱年月,苦于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来。一位小饭馆的厨师应承,给太平军做一道价廉味美的新鲜菜。在他的统领下,乡亲们分头做豆腐、剁馅心,大年三十那天,做出了一盆盆洁白如玉,圆滑如珠,美味脆口的水豆腐圆。太平军吃了,无不交口称赞。

 

  我声情并茂地这么一侃,确实让一家子人刮目相看。儿媳说:“想不到这水豆腐圆竟然还有故事啊,竟然吃出‘文化’来了!”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滋润着一方民俗文化。水豆腐圆虽不是宫庭名贵菜肴,之所以能沿传至今,因为它是市井平民百姓的一道美食,蕴含着故乡人祖祖辈辈的浓浓的乡情,成为故乡人味蕾中绽放的乡愁。除夕的年夜饭,鸡鸭鱼肉摆满桌。吃腻了大鱼大肉,清淡、素雅、爽口的水豆腐圆,尤受青睐。一家子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频频举杯,祝长辈健康长寿,祝晚辈新年好运。水豆腐圆寓意着阖家团团圆圆,美满和睦。在一阵阵欢声笑语中,年味浓浓,亲情融融,不亦乐乎!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