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直通车
彭健铭委员:以“土特产”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广大农村点多面广,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迥异,学习“千万工程”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找准抓什么、明确怎么抓,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果,让农民群众有更加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可按照“土特产”三个字要求谋篇布局。“土”是用好一方水土,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特”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推动产业旺起来,关键是要带动农民富起来。“产”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着力完善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杜丽群委员:让优质医疗资源“沉”到家门口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这是很多老百姓所盼望的。当前,不少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医疗力量依然薄弱,人员配备不足;医疗基础设施、就医环境也参差不齐,这都影响着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基层医疗服务扩容增能,关键还是人。要加大基层医疗服务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人员能力的提升。各级卫健部门可主动对接医学院校,进行定向培养基层卫生人员;通过全科医生培训、学历升级、进修培训、优化绩效考核、提升福利待遇等方式,提升基层卫生人员素质。
基层医疗力量壮大了,可以解决一大部分人的看病问题。但对一些重症患者来说,还是得去大医院就诊。这就需要加强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合作、畅通就诊通道,真正建立起包括市级医院、县(区)级医院、社区或乡镇医院的三级诊疗体系。
基层医疗服务就是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把这一道防线筑牢了,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会大大提高,大医院的入院难、挂号难、就诊难等压力也会减小。
欧彦伶委员: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内容。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是关键,我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建轻管”现象十分普遍。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我提出了《关于破解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现象的提案》,建议出台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办法,以政策法规形式加以规范,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依法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行管护。同时,建立村级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管护专项资金账户,建议中央及省级政府将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纳入预算,每年按时下拨部分资金用于管护。县、乡、村根据财政支付能力及村集体收入情况研究解决部分配套资金,进一步保障项目后期管理费用,不断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重建重管、管建并重”,让老百姓真正从中获益。
苏海珍委员: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目前,独弦琴艺术仍面临教材少、好曲目不多,高水平的独弦琴创编人才和师资团队缺乏、保护传承经费不足等难题。”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我提交了关于加大对京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提案,得到相关部门的反馈和回应,让我深受鼓舞。
今年,我将非遗保护传承的眼光投向更广阔的空间。我在调研中了解到,2023年,广西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与云南、贵州等西部其他省份相比较少,主要是由于广西获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较少。今年的全国两会,我将提交加大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建议的提案,呼吁支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报和对边境地区非遗项目保护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广西故事,进一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边富边、推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融合、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等方面的作用,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进一步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 本报特派记者 黄和芳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