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4-03-28
广西籍海归教授冯介的家国情怀
2024-03-28 | 来源:广西政协报

广西籍海归教授冯介的家国情怀

□ 韦英思

 

  家国情怀是植根于我们血脉之中的文化传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是海外学子奋发图强的精神归依。近百年来,我国无数海归学子胸怀家国天下,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用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树起了精神丰碑。广西北流籍海归教授冯介就是其中的一员。

 

  一

 

  冯介,字介民,号汉光,1891年生于北流市山围乡山围村。其父冯障是清光绪举人,大挑一等,曾任江苏省靖江、新阳两县知县。

 

  7岁后,冯介入老家容村私塾启蒙5年,12岁到父亲住地苏州求学两年。1906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与胡适、蒋翊武同届,时年15岁。1909年,冯介考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铁路科(该校不久改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即交通大学前身),1912年毕业。

 

  1913年春,广西第一次考送留学生,冯介以优异成绩考取第一名,获保送美国留学。刚到美国,即接到广西省政府取消公费待遇的通知,并令立即回国。冯介不甘于学业中途而废,决心与命运抗争,他先到芝加哥市的中国饭馆做侍役,解决学费问题。1914年9月考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土木工程系,1915年毕业,取得学士学位仅用一年时间。随后入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攻读桥梁水利工程,1916年取得硕士学位,也不过用一年的时间。

 

  由于成绩优异,冯介毕业后初任芝加哥市铁路测绘员和估价员,后调任纽约市铁路监工员,因工作成绩好,又升任美国中央世界铁路副工程师。他在美国铁路工作长达12年,深得美铁路当局的重视和信任。

 

  然而冯介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深切关注着祖国铁路交通事业的建设与发展。1929年春,他毅然放弃在美国优裕的物质生活待遇回国。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委任他为省政府技正兼秘书。技正是民国时期技术人员的官职,国民政府的交通、铁道、实业、内政部(会)及省级政府的相应厅(局)大多置此官来办理技术事务,在部(会)中,其职位次于“技监”。黄绍竑赏识冯介的能力与人品,把香港中英女子学校毕业的侄女黄静容介绍给他做妻子,黄静容比冯介小20岁。

 

  婚后,冯介对只挂名而无事可干的官职和优裕闲适的生活不感兴趣,加上广西境内当时尚无铁路,才华无处可施,便携眷赴青岛,任胶济铁路管理局轨道室主任。此后参与胶济铁路工程建设与管理8年。1938年10月,铁道部指令核准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呈该路工务处工程课工程司冯介等“办事勤慎,深资得力,拟请著予晋级”的核示要求,冯介晋三等二级。

 

  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侵占华北。1938年,冯介被迫南下,在交通部新路工程处任正工程师兼工事课长。因日寇迫近,他再度南迁,到广西桂林湘桂铁路理事会任正工程师兼技术组主任。当时,在冯介手下工作的青年工程师刘建威对冯介的学问和为人十分佩服,不时向他学习请教,遂成为知友。刘建威见冯介结婚日久尚无子女,半开玩笑地对他说“无后为大”,暗示他纳妾,冯介立即正色反对。他与爱人互敬互爱,患难与共,忠贞不渝,始终坚持一夫一妻,柳亚子曾作诗赞美两人的爱情。

 

  创建于1920年的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是陆定一、郭影秋、郑学骏、周振甫、马茂元等人的母校。南京、上海相继沦陷,学校在双目失明的校长唐文治率领下南撤,1938年初迁至桂林。这年暑假,唐文治请假回沪治疗,冯振教授受命于危难之际,以教务主任代校长之职。入冬后,桂林遭敌机空袭,国专遂迁往冯振家乡、距北流县城14公里的民乐山围村。山围远离大城市,极宜读书。1941年秋,日军退出后,国专回迁桂林。

 

  1944年,日寇第二次入侵广西,桂林疏散时,冯介避难回到北流家中奉侍母亲。当时无锡国专已再次迁至山围上课,冯介应聘国专教授。国专随校搬来山围的图书不多,老师上课的教材及参考资料便借用冯振和他叔父冯介、族兄冯赞廷家里的藏书。冯介、冯赞廷的父亲都是清朝举人,家中藏书颇丰。冯振小冯介6岁,14岁时便随冯介到上海求学,深受冯介的影响,考进了上海中国公学、交通部上海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后因病辍学。冯振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诗人,其唐宋至清诗学研究《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影响学术界半个多世纪,1976年5月至1979年6月参与国务院下达的修订《辞源》任务,担任修订小组顾问。九一八事变后,鼓励青年学生参战,他一腔爱国情,毅然送儿子上前线。

 

  抗战胜利后,冯介于1946年再赴桂林,担任广西善后救济分署技术顾问。1947年分署解散,他转任湘桂黔铁路专门委员兼桂林联合办事处主任,重归铁路工作,负责修建衡阳至柳州、金城江、南丹相关路段。期间,柳江沿河民众出资10亿元辅助所增经费,改变原来计划,请冯介及潘超重新设计,依原水岸筑以高4至5公尺的石岸,再筑弧形的斜面,使之与柳江路基面齐高,其内即以土填平,并筑沿堤马路。1949年春,国民党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均处于崩溃的局面,湘桂铁路桂林北站发工资时,夹发三分之一市面上已拒用的20元以下的小额钞票,引起了罢工,代表到联合办事处见冯介,请转路局解决。冯介等经连日奔走,借得一笔款项,并与工会及柳局多次磋商,每人发放两块大洋,当即正式复工。年底,冯介应聘任西大教授兼理工学院院长。但值广西解放前夕,局势混乱,他不久回山围家居。

 

  三

 

  1949年底,张云逸回广西主持工作,路过梧州时,向居住梧州的知名人士、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预科、黄绍竑胞兄黄仲庵打听冯介消息。继而张云逸以省主席名义电邀冯介赴南宁。见面后,张云逸介绍冯介到北京铁道部任职,并把铁道部副部长即前湘桂铁道局局长石志仁欢迎他到京工作的信转交给他。冯介因母亲已83岁高龄,不便远行而婉辞,就近应聘南宁西江学院教授。1950年11月,他参与全国科联组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与郑建宣为广西科联分会筹备会召集人。

 

  1951年,西江学院并入广西革命大学,冯介担任土木工程系主任。已年近60岁的他,课时多、任务重,为培养公路和水利人才呕心沥血。因还是南宁市政协委员,冯介经常开会,从市里连夜赶回来备课,经常备课到凌晨一两点钟才休息。

 

  1952年,冯介等6人发起成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南宁分会筹委会,次年正式成立广西土木建筑学会。他一度被任命为广西省水利厅总工程师。1956年3月,水利部和高等教育部批准设立广西省南宁水利学校,冯介参与负责建校事宜,随后任教务副校长。1958年学校发展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水利电力学校,为水利、建筑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1958年,广西大学在南宁恢复重建,冯介调任该校土木工程系教授、系主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后,他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向组织表示,将一身技术传给后代,做到三愿意:愿意带徒弟,愿意多听青年教师讲课,愿意把自己的经验总结。而他妻子黄静容,当过翻译和中学英语教师,曾为广西妇女先代会代表,1977年病逝于南宁。

 

  冯介把自己的一生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铁道工程事业和教育事业,作为我国铁路桥梁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因学识渊博、技术高超,在建筑学界和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梁思成齐名,在建筑学界有“北梁南冯”之称。始建于1956年的南宁市百货大楼,是当时的南宁市标志建筑,由于建筑工程质量低劣,建成后不久,墙基下幅墙壁发生贯穿性纵裂。工程界有人认为不可能修好,冯介认为可修,并拟出了具体的修复方案,最终获得市建部门采用。

 

  冯介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政协常委。他是无党派人士,生前立下遗嘱,希望把他夫妇二人的骨灰撒到大海。1979年冯介病逝,享年88岁。根据他的遗愿,广西有关部门将两人的骨灰护送至北海,由南海舰队派舰艇护送出海,举行了默哀仪式,然后由冯介侄儿将骨灰撒向海中。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