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羽雪
古代科举制度,与现如今的高考存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故有“古代高考”之称。在又一个高考踏步而来之际,让我们共同走进历史,品阅一下古代名人的种种“高考”奇闻。
唐末举子包谊,其才学文采不浅,但得罪了主考官刘太真,刘太真发誓不让包谊考中。第一场考试过后,刘太真想在第二场考试再将包谊黜退,让他多高兴会儿。第二场考试后,刘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场,还是想让他再高兴一会儿。第三场考试后,刘太真没录取包谊,拿着名单去找宰相。时值“朱泚之乱”不久,名单中有个姓朱的,宰相很不高兴,令刘太真换人。惊惶之下,刘太真已经想不起其他举子的名字,只记得包谊,结果包谊高中。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19岁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次,次次不中,到第四次方才考中。可别以为万事大吉了,要成为朝廷官员,吏部还要加考一次。韩愈又连考三次,又次次不中。但韩愈没有灰心,回到家里继续潜心苦读,直到32岁时才如愿考中。
唐朝赵悰,多次参加考试均未考上,家里人讨厌他,连他老婆也一同讨厌起来。有次岳父家搞聚会,还请了戏班子来表演,人人都有座位,唯独不给赵悰老婆设座。演出看到一半时,朝廷派人来报,说赵悰喜中进士。家人一听,急忙把赵悰老婆请进来,给她披上新衣服,搬来座位,然后继续看演出。
唐朝人才辈出,但选才标准却有点怪。《选举志》规定标准是:一曰身,即体貌丰伟;二曰言,即言辞辩正;三曰书,即楷法遒美;四曰判,即文理优长。这四条标准,一看长相,二看语言表达能力,三看书法优劣,最后才看文章是否达理优美。唐朝诗人罗隐,就因此吃了亏。他诗赋写得不错,只因长相让人不敢恭维,因此屡试不第。
李时珍,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他十四岁中秀才,此后九年中,三次考举人都没能考上。李时珍暗下决心,立志从医,一生潜心钻研医药。他走遍大江南北,参考八百多种医书,历经27年艰辛,用生命写成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唐伯虎,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苏州府吴县人。在科举考试中明明没有舞弊,却因自己的朋友作弊而受到牵连,被永远夺去了考生资格。于是视游山玩水为人生第一乐,兴趣来时拿起画笔涂上几幅。正因为这次打击,打出了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画家。
蒲松龄,山东淄川人,19岁时考童子试,成绩名列前茅。后来考举人、进士,却屡试不中。还有一次,他拿到考题时,觉得太简单了,于是急笔答题。等到交卷时,一看却越幅了,第一页做完后,直接翻到了第三页做,因而又没考中。蒲松龄心里不甘,依旧3年一届,按时前去赴考。一直考到71岁,连胡子都通根白了,主考官看他实在可怜,才破例让他当了个贡生。蒲松龄没有被科举考试所束缚,发奋努力,投入到小说创作之中,写出了永垂青史的《聊斋志异》。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有一年督学江西,担任主考官。他发现应试秀才花名册上有一考生与他同名,感到好奇,于是在唱名时,同那同名秀才笑笑说:“小弟与本官同名,真乃巧事,本官理当照顾。这样吧,我出一联让你来对,倘能当堂应对,你就算中举了。倘若对答不上,请回去再苦读三年,下届乡试再来。”那秀才也是一位满腹文才的儒生,听后微笑答曰:“大人倘出言不悔,请出句。”李梦阳出了那精心构思的诙谐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此上联以其名同人不同,切合自己与那同名考生,暗含揶揄之意。那考生听后稍一沉吟,拱手应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此下联以其名“无忌”,双关两方不要忌讳。主考官李梦阳见此秀才学识不浅,十分欣赏其机敏的才智,当即点其为本科举人,后来予以重用。
历代“高考”名人,多有趣闻轶事。从他们各自科举考试的不同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世事冷暖,也看到了古代卓有成就的名人,对命运的不屈与执拗。
- 第 1 版:要闻 孙大伟在自治区政协党组党纪学习教育集中学习暨理论学习中心组2024年第4次专题学习集中研讨时指出 永葆清正廉洁政治本色 严守群众纪律厚植为民情怀
- 第 2 版:要闻 培养有幸福感的孩子
- 第 3 版:要闻 在强军征程上书写新的荣光——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践行“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记事
- 第 4 版:要闻 南海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