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4-10-26
孙犁的孤独
2024-10-26 | 来源:广西政协报

易 玲

 

  读作家孙犁的文字,读到了他的孤独。品作家孙犁的为人,看到了他的孤独。

 

  为文,孙犁早期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柔美明快,笔墨简约;晚期作品题材另辟蹊径,清淡素雅,情味深远。他对待文字精益求精,强调写作个性的重要,不喜欢对写作风格格式化的流派划分。“荷花淀派”是当代中国四大文学流派之一,被誉为该派创始人,是读者对孙犁的肯定与喜爱,但他果断否定了这种认定与归类。

 

  为人,孙犁一生布衣简食,广读深思,淡泊明志,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无论风云怎样变幻,始终保持着独思的个性,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格。他不争名逐利,不依附拉拢,不装腔作势,不跟风妥协,不说违心之言,不作空泛文章,充栋古书浸染出了他身上中国传统士人的“真”的本色。他自愿站在文坛边上,他的精神状态、内在世界,与各个时期的潮流都有距离。肖复兴说孙犁与柳宗元有几分相近,都有“千万孤独”。

 

  洁净如荷,宁静如水,庄重如松,风骨如梅,孤标如菊,傲岸如石,这就是孙犁。

 

  孙犁的孤独在于他的纯粹。《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有文《最纯粹的作家》,缅怀孙犁。作为从鲁艺走出来的作家,孙犁从不卖弄资格,不好为人师;作为《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主编,他对待稿件一视同仁,不唯名家,不轻新人。他遵循淡如水的交友之义,保持长期友谊的朋友,都有君子人格。他看重那些来自山野的青年人,亲近那些足上沾着泥土的诗人和小说家。他阅人深而俗念浅,不管做人还是作文,都忠实于内心的感受。

 

  孙犁的孤独在于他的疏淡。孙犁是躲在书斋的“纯静文人”,是都市中的“隐士”。他身在文艺界,却无意走向文坛的耀眼处,他自称“文艺界的散兵”,主动站在文坛边上,以远世的态度读书、作文。他从不主动趋附热闹,对于文友来访求见也是能推就推。他说:“我自幼性格孤僻,总是愿意独来独往。”他说:“什么东西,一到奇货可居,万人争购之时,我对它的兴趣就索然了。我不大看洛阳纸贵之书,不赴争相参观之地,不信喧嚣一时之论。”晚年他在《文虑》中申明“六不”:不再给别人的书写序,不再写书评,不为名人辞书等写自传,谢绝作品译成外文,不再为名家专刊投稿,不为大型丛书挂名选稿或写导言。温和道来,凛然坚守。

 

  孙犁的孤独在于他的傲骨。外孙女张璇说姥爷孙犁“骨头很硬”,“自尊心特别特别的强”,“是友善而容易局促的”。就是这样一种硬骨头支撑着他走完九十年的风雨人生。晚年岩穴孤处,是孙犁自主自愿的选择,是他保持人格独立的方式。他用真挚情感和如诗语言来描绘劳动人民,他始终恪守自己的美学信仰和道德标准,他追慕景仰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媚骨的鲁迅先生,赞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孙犁终生以鲁迅为师,追步先贤,其为文与为人,一以贯之的纯粹,自成一家,只此一家。

 

  孤独孙犁,从文学见人生,从人生见文学,其温润光芒,荷香品质,清风文字,是文坛的一声绝响,让后人高山仰止。正因如此,孙犁已经离世20多年,不仅没随时间流逝而被读者遗忘,反而有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怀他、念他、敬他、爱他。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字魅力穿越时空,历久弥香。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