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4-12-12
拨浪鼓“摇”出20亿元市场:“三毛产业”保暖全球
2024-12-12 | 来源:广西政协报

在桥圩镇一家生产企业的标准化厂房内,高绒分毛机正在生产。 杨 驰/摄

 

  全球每5根加工鸭毛,就有1根来自桥圩镇!贵港市桥圩镇是广西四大古圩镇之一,但真正让人记住这个古镇的,不是它的圩市,而是它占国际市场近两成的鸭毛。

 

  走进今天的桥圩镇,三五步就能看见“收鸭毛”“收羽绒”等的各种招牌。截至2023年底,桥圩镇年加工羽毛羽绒约9万吨,占全国加工量的近三成、世界的近两成,羽绒业总产值近23亿元,跨境销售额超过11亿元。

 

  从“收毛”到“分毛”

 

  桥圩镇羽绒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摇着拨浪鼓、吆喝着“鸭毛换糖”,翻山越岭、走街串巷,是许多桥圩镇青壮年的谋生手段。

 

  “我外公当年骑个自行车,后座挂两个箩筐,每天出门收鸭毛。这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如今,已是一家羽绒制品公司总经理的余可回忆说,当时许多老百姓还把鸭毛当“垃圾”扔掉,但东南沿海一带的服装厂,早就把鸭毛当作重要的服装原材料了。

 

  几分钱、几颗糖就能换一大堆鸭毛,这样“划算”的买卖,让越来越多的桥圩人加入收购鸭毛的行列。在20世纪80年代初,桥圩镇已经形成了一支400多人的鸭毛收购队伍,初步形成了鸭毛购销的集散地。

 

  “一根羽毛最值钱的部分其实是羽绒。”余可说,不满足于只收卖原毛,当地人开始琢磨着怎么把最值钱的羽绒给分出来。1987年,桥圩镇仿制出第一台木板单箱分毛机,羽绒产业从此由“收毛”进入“分毛”时代。此后,技术不断升级,木板单箱、铁制单箱、铁制多箱……越来越先进的分毛机接连推出。

 

  “那时候镇上出现了很多分鸭毛的家庭小作坊。”曾经长期收购鸭毛的李海军回忆说,白天走街串巷收鸭毛,晚上就用分毛机打成绒,粗加工后再卖到江浙、广东等地的制衣厂,“收入还是蛮不错的呢”。

 

  从“卖毛”到“洗毛”

 

  到20世纪90年代末,桥圩镇羽绒加工厂已接近100家,成为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大型服装企业的重要原材料基地。

 

  从羽绒到羽绒被、羽绒服,必须经过水洗消毒。手工水洗既费水又费人力,还经常洗不干净。2000年,桥圩羽绒引进了水洗深加工设备,迎来第二次技术升级。工艺和产能得到大幅提升,羽绒加工厂从家庭作坊“华丽转身”为现代化企业。

 

  今天,走进正在建设的桥圩羽绒产业园,崭新的现代化厂房错落有致,配套设施完善,已进驻的企业正开足马力,加班加点赶生产。企业的标准化厂房内,放毛、分毛、水洗、烘干、消毒实现流程全覆盖,最高可以生产出含绒量达98%的羽绒。

 

  从“三毛”到“全毛”

 

  羽绒业的快速发展,把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桥圩人面前:原材料鸭毛的收购渠道太窄了!企业吃不饱,急需拓宽收购渠道。

 

  桥圩人把目光瞄向了海外。凭借地理优势,他们“借船出海”,来到东南亚开办工厂,把“买毛”版图拓展到了海外。

 

  截至目前,桥圩镇约四成的水洗羽毛羽绒原料,来自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原材料基地找到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进口原料经香港、上海、宁波等地港口进关,再通过陆路运输入厂,少则20多天,多则一个月,严重影响企业生产。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3月,一柜水洗白鸭毛集装箱运输车,缓缓驶出钦州港海关监管区。这是全国首票经钦州港海关与贵港海关分段联合监管后,通关验放的水洗羽毛羽绒。

 

  这次顺利通关,开辟了进口原材料通关的新路径。相比传统路线,物流距离缩短约1500公里,物流时间缩减三分之一,单柜通关成本减少5000元。据贵港海关统计,今年前10个月,贵港市羽毛羽绒进口3亿元,同比增长36%。

 

  经过40多年发展,从“买毛”“卖毛”到“洗毛”,如今桥圩镇的“三毛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初级分毛加工、水洗羽毛羽绒加工和羽绒制品加工全产业链生产,“桥圩羽绒”区域公共品牌商标也于日前成功注册。

 

  拨浪鼓“摇”出的“三毛产业”,给桥圩古镇带来了财富,给全世界带来了温暖。

 

  (陈露缘 杨 驰)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