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政协答卷”写进群众心坎里
——凌云县政协委员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 本报通讯员 刘海燕
“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要因地制宜、拓展思路、久久为功。”
“把茶产业作为凌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点产业、样板产业、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品牌。”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要加快补齐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短板,提档升级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
……
在近日召开的凌云县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委员们热议的重要话题。委员们建议,通过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等,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谱新篇、展新颜。
“作为涉农领域的工作者,唯有牢固树立‘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的理念和‘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鲜明导向,扎根‘三农’工作一线,扎实推进群众增收工程,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来自乡镇的廖恒委员最为关注的是增加群众收入的问题。
廖恒的发言,触动了每一位关心乡村振兴人士的心弦。冉景华、袁永党、周于绚等委员坦言,要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放在心上,把就业增收等急难愁盼问题抓在手上,切实为民办实事、做好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干与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双引擎”。只有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茶学专业出身的王树芬委员,将目光聚焦于茶产业的发展上。她深情地说:“作为政协委员,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索茶文旅融合,我们责无旁贷。”
一片茶叶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作为凌云县的特色支柱产业,茶产业承载着无数茶农的希望与梦想。刘承剑、陈德阜、黄妙姑等委员认为,“科技+绿色”才能让茶叶成为致富“金叶”,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绿水青山里的生态茶叶,提高茶叶附加值,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是“根”,乡村建设是“形”。来自经济界的蔡新伟委员认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培根”“塑形”,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张孟新、刘仰齐、杨再申等委员建议,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改造升级一批便民公共服务设施,同时,通过对乡村建设运营进行一体化设计,带动村庄的“颜值”整体提升。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也是孕育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沃土。
在谈及文化与艺术领域的发展时,来自文学艺术界的林春蕾委员表示:“将大力促进文学、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交流,积极推动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同时,密切关注文艺工作者的实际需求,积极反映他们的呼声,确保文艺精准政策能够落地生根。相信通过努力,文艺界的声音将更加响亮,为凌云县的文化繁荣添砖加瓦。”
林春蕾的话语引发了其他委员的深思。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文化与艺术不仅是精神的慰藉,更是县域软实力的体现。目前,凌云县已有10个项目列入自治区非遗保护名录,1个项目更是荣登国家非遗保护名录。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丰富了凌云的文化内涵,也为地方旅游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江水、祝明贵、吴天运等委员建议,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支持文旅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品牌输出和跨界经营,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引导文旅产业向多元化、主题化和品质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示范村和文旅产业综合体。
“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政协不能缺席,委员大有可为。”县政协主席罗胜明要求,广大政协委员要自觉把服务乡村振兴融入履职实践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为目标,把一篇篇“委员作业”、一张张“政协答卷”写进群众心坎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彰显新时代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展示新时代人民政协新风貌。
- 第 1 版:要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 第 2 版:要闻 把“政协答卷”写进群众心坎里——凌云县政协委员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 第 3 版:要闻 边疆开放高地建设“加速跑”
- 第 4 版:要闻 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加力推进乡村振兴——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 第 4 版:要闻 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加力推进乡村振兴——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