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 人工智能为工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第七期“委员经济沙龙·微协商”活动侧记
□ 本报记者 黄海怡 张晓晨 通讯员 周罗乐
智能机械臂精准挥舞,智能设备高效作业,现代化的生产气息扑面而来……在广西美斯达集团有限公司高新柯瑞工厂生产车间,自治区政协委员们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智能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深入了解智能制造技术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作用。这里处处彰显着“人工智能+制造”所赋予的蓬勃活力与无限可能。
日前,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在广西美斯达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第七期“委员经济沙龙·微协商”活动。活动现场,自治区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及自治区有关厅局业务处室负责同志围绕“以‘人工智能+制造’推动我区工业提质扩量”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共同为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探寻新路径、凝聚新智慧。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进一步发挥政协专门委员会基础性作用,组织和服务委员发挥主体作用,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创新打造履职品牌,举办“委员经济沙龙·微协商”活动。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沙龙活动7期。委员们在沙龙活动中畅所欲言、深入交流,协商成果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和有关方面的重视、采纳,取得良好效果。
政策“护航” 推动营商环境再升级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主导国家战略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推动科技革命的重要力量。广西要跟上发展的步伐,既要立足当下强化政策支撑,又要着眼长远谋篇布局。
“我们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要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自治区政协委员黄康华建议,构建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三链融合”的赋能政策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企业的创造活力;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以专精特新、工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园区,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强与国外先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提升广西制造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精准落地,企业的急难愁盼正是施策的靶心。
“我们应该聚焦企业、聚焦产品,以‘人工智能+’赋能广西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广西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自治区政协委员邓秀汕希望自治区对专精特新企业精准施策,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扶持方案,对资金、场景、人才的精准需求提供模块化的支持;广泛征集企业的意见,把创新项目与地方政府的发展进行结对合作,培育“人工智能+制造”的产品链发展体系。
“作为民营企业家委员,我深切感悟到要发展‘人工智能+’,不能盲目跟风,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走出广西特色发展之路。”自治区政协常委王万传、自治区政协委员耿晓梅希望自治区层面把政策落到实处,为“专精特新”民营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立足广西稀土等有色金属资源优势,扩展广西制造业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标杆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实现制造业集聚、集约化发展。
“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财税支持对制造业是重中之重。”自治区政协委员黄海清提出,应精准落实对制造业的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减轻企业的负担;做好惠企政策落实,确保企业应享尽享,增强企业创新的底气;深入企业调研,协同各个部门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助力企业行稳致远。
技术“驱动” 加速智能化改造升级
战略蓝图要转化为发展实景,离不开算力、数据、技术等要素的强力支撑。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已经进入了大模型的时代,给能源化工行业发展带来了颠覆性、全局性的影响。自治区政协委员郭向东介绍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于去年8月助力昆仑大模型成为能源化工领域首个通过国家备案的行业大模型,为运用数字技术,加速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新思路。他建议,积极谋划昆仑大模型+能源化工行业的整合和场景运用,构建区域能源化工企业共建共用共享的机制;鼓励企业、高校共建开源社区,搭建能源化工行业数据开放共享平台,解决专业领域的数据孤岛;探索绿色算力模式,建设低碳智算中心,争取纳入国家“东数西算”节点,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算力服务。
“广西的算力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之间还是存在差距,设施规模和计算需求不匹配、算力资源分布不均衡、算力制造业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自治区政协委员陈竞宇建议,加快区域性算力中心建设,推动“东数西算”工程落地,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打造区域算力枢纽,吸引东部算力需求向广西转移;重点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打造行业级的算力标杆,推广“算力+研发”“算力+商场”的场景,形成可复制方案;搭建算力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算力资源的按需分配和弹性调度;深化产教融合,鼓励广西高校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合作,开设算力+智能制造微专业,吸引国内专家、团队落户广西,为算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与技术应用方面,广西百宝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刚建议,构建人工智能制造平台,建立本地数据和算力中心,结合云端算力,通过工业流程训练本地AI智能,提升企业能力;构建人工智能驾驶舱训练智能体,优化生产流程;把智能体通过人工智能平台进行联合,对政策进行有效评估,加速产业升级,沉淀智能体模块,形成企业决策知识库,助力企业发展。
数智赋能 引领千行百业向新行
人工智能的变革浪潮,既要让实验室的“智慧基因”深植于工业生产的血脉,更要让云端的“数据甘霖”润泽千行百业。
“大数据是基础,没有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自治区政协委员廖金昌、陆炳良提出,要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园区建设规模,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立足广西首批12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并大力推广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人工智能+制造业领域发出广西声音。
自治区政协委员黄武海提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不仅在工业制造等领域深化融合,更要拓展至民生领域,通过多领域的场景应用探索,让科技更好造福社会。建议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银发经济”深度融合,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多智能化、个性化的家庭产品和服务,提升生活的便利性与舒适度。
委员们的真知灼见,得到了自治区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处室负责人的高度认可,他们表示,委员们的意见建议为广西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自治区科技厅将向广西的企业派驻500名科技特派员,专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自治区科技厅前沿技术与产业科技处副处长丁大伟认真回应委员们的意见建议,自治区科技厅将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领域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央地协同,促进区外央企到广西进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持续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技术需求征集和支持开发行业大模型等工作。
“自治区工信厅一直高度重视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2021年以来,每年支持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项目,遴选发布一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两化融合推进处三级调研员杜荣义介绍到,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聚焦“人工智能+制造”,专门拟定了三年行动方案,实施突破产品、智赋万企、技术攻坚、企业培优育强、产品布局、资源保障六大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他建议企业要紧跟国家战略,专注产品和技术创新,走AI融合之路,把企业放到整个地区、整个行业、整个时代中去谋发展、谋未来,借助人工智能提升品牌影响力,敢于走出广西、走向东盟。
“集众人之智,促发展笃行。”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关礼表示,本次“委员经济沙龙·微协商”活动不仅为政协委员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智能制造的平台,更为广西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共识、凝聚了智慧。通过“人工智能+制造”,广西的工业正朝着新的发展方向大步迈进,展现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 第 1 版:要闻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闭幕
- 第 2 版:要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决定
- 第 3 版:要闻 阅读聚共识 书香满绿城——南宁市政协系统开展“书香政协 香飘绿城”委员读书实践活动纪实
- 第 4 版:要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