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4-17
古渡见证悲欢离合
2025-04-17 | 来源:广西政协报

莫喜生

 

  三五月,粉红色的,遍布味蕾记忆神经的舌尖,在打卡蠕动,方寸之宽,亦广袤无垠,遍尝人间百味;三五月,春暖花开,也是踏青散心最佳选择,追寻逝去的乡愁和记忆;三五月,还在路上,人们就把踏青话题摆到桌面。漓江姊妹江,临桂区第一长河义江,两江镇到永福县境内称洛青江。义江又名宛田河,源自宛田瑶乡崇山峻岭,蜿蜒向南85公里,流经临桂区三分之二乡镇。义江沿岸古渡口、古文化、古村落,在朦胧的烟雨中,如诗如画,日渐明朗丰腴,是打卡踏青首选地。

 

  有江就有渡,或排或船;就有故事,或悲或欢。义江,你有多少渡?有多少船排?多少传奇故事?多少悲欢离合?不知道。那是大地母亲给女儿的陪嫁。

 

  只知道,你源自宛田,经中庸,过五通,穿两江,虽不及百公里,但大大小小有几十个渡口。自北向南为泗江、滟滩、柳山、赵家、岩头、渡头、咸进村……千百年来,船排渡江受天时限制,山洪暴发,狂风大雨,日落西山,不可贸然行舟。于是,义江有机会见证离奇的传说或动人故事。

 

  琅琥渡江面宽阔,东岸地势平坦,拳头般大的河卵石随处可见;西岸则古树密林,村落散居其中。当年日军扫荡来到河东,听向导说对岸是琅琥,误认为有虎狼出没。后以快过虎狼的速度撤兵回巢。岩头渡东高西低,深不可测,河水形成巨大的“S”形;巨大的暗流从西岸注入,渡船常被河水冲入江中,甚至对岸。上世纪60年代,东岸有对年轻夫妻,渡河到十多里外的保宁山界下伐竹破篾。返至岩头,其夫下河推船,落入水中,因抢救不及时,数天后在下游发现其尸,因而人们误认为有河神水怪。家住义江河岸,现已退休的渡头初中教师陈俊,个子不是很高大,但自幼谙熟水性,胆识超人。上世纪70年代夏秋的一天,暴雨刚停,河水猛涨,比平时大几倍,几个急着回家的村民,央求他渡到对岸小江口,谁知船到河中,困绑浆板的绳索突然断开,千钧一发,万分危急,陈老师沉着冷静,不慌不忙:“谁有皮带?快快解下!”几十分钟后,小船抵达对岸时,已被急流冲离渡口四五百米,但几条人命总算安然无恙。

 

  撑船摆渡,日晒雨淋,风餐露宿,无昼无夜,艰辛不言自明。艄公们纯朴善良,迎来送往,不计名利,与世无争,只在岸边稍高处,建简易房子,能铺床就行。白天和夜里,听到你在对岸高唤:

 

  “过河喽——,哪个师傅来撑我?”

 

  紧接着,对岸一声:“来了——!”

 

  随着“呐嚯咿呵咳”一段悠闲的唱腔,船工执篙划船,江面上船排如离弦之箭射向你。待你上去,热情豪爽的他,向你介绍沿岸优美景致和他历经的奇闻趣事,谈笑间亦不忘叮嘱你坐稳坐好;船到对岸,你跃跃欲跳,他会提醒你,莫急莫急,后手拉船沿用力往前推,让你安全上岸。

 

  百家渡,百家养。旧时,渡船渡排皆由民众乐捐集资购置;船工们的开销多靠人们援助。上世纪80年代前,船工在生产队领工分吃饭;不足部分,他们在每年秋收过后,一人坚守渡口或请家人代劳,另一人则挑着箩筐,早出晚归到附近去收船谷,不计多少,不论干湿。所到之处,无人冷嘲热讽,有的是热情款待。

 

  光阴似箭,如今船排和船工已不复存在,古渡和乡愁却长驻人间。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为方便过往村民,将一二十只木船排在河面,铺就枕木,塔成浮桥;后大埠头渡用上动力装置的木船;琅琥渡和贺村渡,换用政府从桂林拉回的铁船。上世纪60年代至今,义江河面,先后建起大桥,由南向北有两江二桥、两江大桥、琅琥大桥、渡头大桥、赵家桥、五通二桥、五通大桥、宛田大桥。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