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复兴力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抗战英烈朱立文:浩气长存军魂铸
□ 凌 聪 符庆琰
7月4日,在百色起义纪念馆“浩气长存”展厅,暖光洒在文物展柜上,讲解员姚祺走到一幅黑白照片前,用清亮的声音向参观者介绍:“照片中的年轻军人叫朱立文,他率部阻击日军,为保护群众安全,放弃了有利地形,在侏儒山战役中壮烈牺牲,年仅32岁……”
朱立文,原名朱连升,1909年出生于广西百色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9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参加了百色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1月,红七军执行中央命令北上,朱立文在部队开拔之前,给家里写了一封告别信,这是他最后一次和家人联系。
朱立文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西安事变中任周恩来的随行参谋。1938年,他从延安抗大毕业,被分配到河南竹沟新四军第8团留守处工作。次年1月,他随李先念南下,先后任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第3团参谋长,第5团参谋长、副团长,豫鄂挺进纵队第6团团长,新四军第5师15旅副旅长兼第43团团长、政委,在开辟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0年10月,驻湖北京山三阳店的日军步骑兵突然向坪坝发动进攻,时任豫鄂挺进纵队第6团团长的朱立文,带领战士在坪坝东南的崔家冲重创日军,缴获大批武器和10余匹战马,使豫鄂挺进纵队与大山头及其他根据地的交通联系保持畅通。
1941年底至1942年初,新四军第5师趁敌兵力空虚,日伪矛盾加深之际,发动侏儒山战役,此役大小战斗14次,是新四军第5师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战果最丰的一仗。
1941年12月23日,时任新四军第5师15旅副旅长兼第43团团长的朱立文,率部发起侏儒山战役的第二次战斗。“共产党员跟我上!”他振臂一呼,扛起枪朝九真山隘口冲去,战士们如猛虎般奋勇出击,打退敌军,占领山口要道。
当朱立文率部休整时,日军又追了过来,他指挥部队以铁李甲湾为依托,阻击敌人,天黑后再突围。但为保护群众生命安全,朱立文做了一个决定——放弃村庄有利地形,向索子长河边撤退,渡河突围。他带一个排和通信班在岸边掩护部队渡河,激战至傍晚,日军不断逼近,他和战士只好沿索子长河向下游退去,至麻雀岭后无路可退。
朱立文带着仅存的几名战士,跳上河边一艘小船,奋力向对岸划去,敌人在岸上开枪射击,他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在朱立文牺牲后两个月,侏儒山战役胜利结束。
战后,当地军民沿河寻找,只找到了朱立文的牛皮公文包和武装带,后为其修建衣冠冢,墓碑上写着“浩气长存”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2014年,民政部公布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朱立文位列其中。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百色起义纪念馆的每个开馆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这里聆听朱立文的英雄事迹。7月正值暑期,在纪念馆的志愿者中,戴着红领巾、穿着红马甲的百色市第一小学学生杨斐然说:“我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浩气长存军魂铸,抗日英烈的英魂化作山河经纬间的永恒坐标,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激荡出澎湃回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国耻,砥砺前行。
- 第 1 版: 要闻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
- 第 2 版: 精选 提案落地生花 协商民主显效——南宁市政协重点提案“回头看”侧记
- 第 3 版: 关注 无限山河热血中——倾听80年前抗战英雄的故事
- 第 4 版: 导读 历史十字路口,世界为何需要“大金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