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如何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从愿景变为实景?这不仅需要柴米油盐的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家园的温情滋养。武宣县通挽镇王羌屯的一处休闲小广场,见证着党心与民心的同频共振。
王羌屯,这个曾因“王羌墟”闻名的村落,常住人口1000多人。村子里,百年大树下的石墩是村民唯一的“聚集地”。晴天时,大家三三两两闲坐聊天,可一旦风雨骤至,淋湿的衣裤总伴着无奈的叹息。
“想有个能坐着说话的地方,下大雨也不用慌。”有一次回家探亲,一位91岁老人攥着我的手,表达了最朴素的心愿。从老人期盼的眼神,看到的不仅是对一处遮雨棚的渴求,更是对“被看见”的渴望——在农村,老年人的娱乐设施滞后,精神世界的荒芜远比物质的匮乏更触动人心。
“不能让老人的愿望落空。”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迅速联系有关方面和企业,搭建了120平方米的彩棚,配备了石桌石凳和体育健身器械,让广场成了“老少皆宜”的乐园。
从筹备到完工,仅用7天时间。当彩棚搭起的那一刻,老人们摸着光滑的石桌,眼里闪着光:“没想到,咱们也有‘城里人的广场’了。”白天,牌局的吆喝声、象棋落子的“啪嗒”声、老人讲古的笑声混在一起;夜晚,太阳能灯亮起,照着打牌、下棋、聊天的老人,直到晚上10点多钟仍有人不舍离去。有村民打趣:“现在下雨不用跑了,棚下坐着看雨,心里都踏实。”
王羌屯的小广场,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农村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照见基层治理中“民生无小事”的深刻内涵。老人在彩棚下谈论着村里的新变化,孩子在广场上欢笑奔跑,这场景本身就是“教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老人安心下棋的石桌、孩子尽情玩耍的空地、雨天的彩棚下。
农村老人的幸福指数,需要“硬设施”与“软关怀”并济。唯有把他们的精神需求纳入乡村建设的蓝图,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才能让“老有所乐”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愿王羌屯的这盏灯火,照亮更多农村角落,让老人能在属于自己的“休闲广场”里,笑着说:“如今的日子,甜!” (滴 水)
- 第 1 版: 要闻 党建链串起产业链 履职线连通发展线——梧州市政协“党建+”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 第 2 版: 精选 深山“绿叶”变富民“金叶”——平乐县政协助推石崖茶产业发展侧记
- 第 3 版: 关注 坚持守正创新 聚力改革发展 推动提案工作质效双升
- 第 4 版: 导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