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入万家 沃土育文明
——德保县政协推动移风易俗力促乡村焕新颜
□ 卢 山
曾经,高额彩礼、红白事大操大办等陋习,让德保县的许多家庭不堪重负,也制约着乡村的发展活力。如今,一场由党委引领、群众响应、政协助力的移风易俗行动,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乡风民貌。德保县政协充分发挥协商民主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听民声、聚民智,不仅有效破解移风易俗难题,减轻群众负担,更深耕民族文化沃土,激活非遗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的文化动能。
协商破题 移风易俗减负担
“以前办一场丧事,花销动辄五六万元,很多家庭硬撑面子苦不堪言。现在按照村里的新规矩,开支少了,负担轻多了!”巴头乡多喜村村民黄大哥的感慨,道出了德保县移风易俗工作带来的真切变化。
过去,多喜村因红白事大操大办、彩礼攀比等陋习,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县政协依托“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由巴头乡委员联络站组织委员深入调研,精准开展协商议事,推行“五个统一”工作法(统一彩礼标准、统一随礼金额、统一宴席桌数、统一办事流程、统一监督机制)。通过政协委员牵头、红白理事会实施、全体村民参与,多喜村彩礼降至1万元左右,随礼金额减半,宴席规模压缩三分之一。
在都安乡凌雷村,县政协组织协商议事促成红白理事会成立,成员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村干部和热心群众组成,他们走家串户宣传新风,制定符合村情的红白事操办标准。“现在办婚礼,体面又省钱。”村民李大姐算着账,笑容满面。
县政协还组织委员深入村屯,用方言开展“移风易俗”讲座,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新风尚。全县累计开展各类接地气的协商议事活动超180场次,解决移风易俗等问题130余个。
文化赋能 非遗传承添活力
厚植文化沃土才能涵养持久文明乡风。德保县政协深谙此理,组织文化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政协委员系统梳理本地资源,积极建言献策。面对国家级非遗“德保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困境,县政协连续提交提案并组织专题协商,推动政府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在中小学校开设特色课程,建立传承基地。
在城关镇云山小学,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保壮族马骨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黄恒笔正带领孩子们演奏马骨胡,悠扬的琴声中传递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这是县政协推动“非遗进校园”的生动实践。
文化浸润也在美化乡村。城关镇那造村4000余平方米的墙绘成为亮丽风景,将“移风易俗树新风,诚实守信扬正气”“红白宴席不攀比,黄赌毒邪要远离”等文明理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村民。“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更好实现文化传承。”那造村驻村第一书记介绍道。
凝心聚力 政协智慧绘新篇
德保县政协搭建起“县—乡—村”三级协商议事平台,将191名委员编入基层联络站,实现“政协离得很近,委员就在身边”的为民情怀。通过“绿荫讲堂”“委员宣讲”“围炉商事”“长桌议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壮话、山歌等宣讲政策,让党的声音传遍山寨。县政协还推动将移风易俗与教育振兴结合,在龙光乡11个村成立奖学助学基金会,培育“比学赶超”新风尚。
从多喜村的移风易俗到那造村的文化墙绘,德保县政协以“革故鼎新除陋俗,深耕文化沃土促振兴”的扎实行动,助力描绘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繁荣、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
- 第 1 版: 要闻 孙大伟在自治区政协专题协商会上指出 汇聚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强大合力
- 第 2 版: 精选 破壁疏梗阻 激活新引擎——宁明县政协“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 委员行动”侧记
- 第 3 版: 关注 负重起势看广西
- 第 4 版: 导读 大门敞开,共享市场新机遇——中国发展增益世界之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