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近协商”零距离 履职为民见实效
——钦州市政协发挥基层联络站优势服务界别群众侧记
□ 本报通讯员 蔡雄锋
近年来,钦州市政协以基层委员联络站为依托,创新打造“钦近协商”模式,坚持“问需于民、协商于民、协商为民”,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有效服务地方发展,为政协履职为民答卷增添了生动的钦州实践。
问需于民融于心 深耕服务沃土
市政协将联系服务界别群众作为主责,依托57个市县两级基层联络站平台常态长效听民声、汇民智。健全市县(区)政协领导带头、专委会牵头、委员全员进驻的工作机制,360多名住钦州的自治区政协委员和市政协委员常态化下沉站点履职。一年来,各站累计开展联络服务活动112次,架起座座“连心桥”。各联络站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信息数百条,规范筛选提炼,梳理转化为有价值的提案或社情民意信息,其中12条直达市委、市政府,推动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解决。例如,关于“向阳街道新兴社区大埠村城中村群众存在饮水难问题需引起重视”的信息,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开展现场办公,推动30多万元的自来水工程落地实施,惠及上埠村73户324名村民。
市政协主要领导深入浦北县寨圩镇伯家村委森木进村,通过联络站收集民意、现场协商,高效推动了崩塌道路修复,方便当地600多名群众出行。其他领导聚焦道路、桥梁、路灯、住房安全保障、交通环境改善等民生事项,推动27项实事落地见效。向阳街道联络站31名委员一年收集社情民意信息16条,合力“点亮”了上沙村的23盏路灯。浦北县张黄片区联络站建立委员信息联络员“月走访”机制,定期深入辖区企业及群众,排查矛盾、化解纠纷,筑牢民情联络根基。
协商于民化于行 赋能基层治理
基层联络站既是民意“收集站”,更是撬动基层治理的“协商议事厅”。市政协依托平台优势,推动委员深入一线,将协商民主嵌入基层治理链条。
瞄准难点破梗阻,浦北县政协组织委员参与,并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成功协调县保健院新区建设电线杆迁移;小江片区联络站通过有效协商促成六吉村污染养殖户迁移,守护绿水青山。化解积案促和谐,小江片区联络站巧用“一事一议”,多方筹资54万元解决文山社区遗留八年的安置地“三通一平”难题,惠及150多名群众;张黄片区联络站迅速响应助解大城镇被雨水冲毁的村道平整修复问题。
多元共治显合力,钦北区大垌镇联络站的17名委员深度参与协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及多起土地纠纷化解,成功调处良田村积怨八年的坟山纠纷;那蒙镇联络站一年收集社情民意信息20余条,精准协商解决出行难、上学难等民生要事3件。联动攻坚惠长远,市区两级政协联动协商,共同跟踪服务总投资206万元的久隆镇白鹤村红岭桥危桥改造项目已于 7月5日正式开工,困扰群众数十年的“出行难”曙光在望;钦南区那丽片区联络站不仅协商推动148万资金到位扩建危桥,还将协商触角延伸至产业发展,助力辣椒规模种植促农增收。
协商为民见于效 擦亮产业品牌
市政协注重发挥联络站优势,在服务产业、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区域品牌上发力见效。
纾困解难优环境,市政协主要领导挂帅,积极协商推动钦州市外国语学校新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浦北县政协协调妥善解决委员企业浦北家和木业有限公司“未批先建”罚金难题,助推东河牧业获200万元融资支持;小江片区联络站委员反映企业“招工难”困境,促使党委组织招聘,获央视报道,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盘活资源促引进,小江片区联络站通过协商建言,成功盘活闲置土地88亩,引进食品加工厂;助力引进灵山县品优玩具厂,让100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聚焦产业强品牌,灵山县三海街道联络站围绕养殖污染深入协商,推动委员企业有效治污达标和可持续发展;那隆镇联络站传递企业呼声,县政协主要领导现场办公、专题协商,有效助推蔬菜种植基地扩大规模。依托联络站,委员们合力畅通荔枝销售渠道,破解农产品销售困局,擦亮特色产业品牌。
通过“问需于民、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实践,钦州市政协的基层委员联络站已蝶变为汇聚民智的“连心桥”、化解矛盾的“减压阀”、赋能发展的“助推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政协在基层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担当。基层协商的繁花,在钦州大地绚丽绽放。
- 第 1 版: 要闻 做出监督实效“议”出幸福图景——北海市政协《珠事好商量·边走边议》全媒体协商节目助力民生改善
- 第 2 版: 精选 “钦近协商”零距离 履职为民见实效——钦州市政协发挥基层联络站优势服务界别群众侧记
- 第 3 版: 关注 熊景升:碧血丹心照南疆
- 第 4 版: 导读 我的军人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