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手绣出团结花 匠心织就民族情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靖西市政协委员王秀芬
□ 本报通讯员 韦晓燕
在壮族绣球的千年传承中,她用一双巧手绣出民族团结的绚丽图景;在政协委员的履职路上,她以炽热情怀架起民族共荣的连心桥。近日,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绣蕴坊”)总工艺师、靖西市政协委员王秀芬荣获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她深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褒奖,更彰显了一名基层政协委员扎根乡土、履职为民的责任担当。
传承非遗,让绣球技艺焕发新生
王秀芬来自山东,是汉族人,因为喜欢绣球,她留在祖国南疆边城靖西市,一头扎进绣球技艺的学习、传承和创新工作中。绣球是壮族文化的“活化石”,但在现代化浪潮中曾一度面临失传危机。作为绣球技艺传承人,王秀芬敏锐意识到传统工艺需与时代接轨。她创新推出“分层立体刺绣法”,将壮锦纹样、山水意境融入绣球设计,开发出挂饰、礼盒、文创等多种产品,让古老绣球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绣球是壮族的,更是中华民族的。”作为政协委员,她连续3年提交提案,推动“非遗进校园”“绣球技艺标准化保护”等项目落地。如今,靖西多所中小学开设绣球选修课,绣球技艺在校园生根发芽。
产业富民,带领乡亲“绣”出幸福路
“一人巧手易,万人织锦难。”2013年,王秀芬创立绣蕴坊,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绣球制作分解为20余道工序,带动留守妇女、残障人士居家就业。她走遍靖西19个乡镇,举办免费培训班137期,培训绣娘超6000人次,帮助2300余名农村妇女实现“守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
在“乡村振兴 委员行动”中,绣蕴坊成为广西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百色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和靖西市就业帮扶车间。2023年,公司产值突破1000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市场,绣球从“指尖技艺”真正变成“指尖经济”。
履职建言,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王秀芬始终将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履职实践。她推动绣球成为百色市民族团结宣传活动的“文化使者”,设计系列壮民族特色绣球,在“广西三月三”、中国—东盟博览会等舞台上绽放异彩。
2021年,王秀芬联合多名委员提交提案,并围绕“大力发展靖西绣球特色文化产业”主题作了大会发言,该建议得到具体的落实。2024年,她在政协调研中发现,靖西土特产存在文创结合不够丰富、对外宣传不足等问题,围绕“推动优质特产与非遗跨界融合”主题作了大会发言,引起了热烈反响。
“一颗绣球,千条丝线;民族团结,万心同愿。”王秀芬说,政协委员和绣球匠人的身份本质相通——皆需以匠心编织纽带,用情怀凝聚共识。如今,她正筹备“中国—东盟绣球文化交流节”,誓让这朵承载民族团结之情的“非遗之花”香飘世界。
从绣娘到政协委员,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到乡村振兴带头人,王秀芬用十二载光阴诠释了“柔肩担大义”的女性力量。正如她手中飞舞的丝线,每一针都勾勒出文化自信的底色,每一线都串联起民族共荣的深情。全国三八红旗手,正是对她“绣”出时代芳华的最好礼赞。
- 第 1 版: 要闻 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发行
- 第 2 版: 精选 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二卷主要篇目介绍
- 第 3 版: 关注 “小提案”撬动“大民生”——贵港市港北区以提案办理激活电商发展新动能
- 第 4 版: 导读 我国将全面推行医保按病种付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