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9-11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发言摘登
2025-09-11 | 来源:广西政协报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发言摘登

 

  核心阅读:

  9月8日,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南宁召开。张雪玲、杨正川、何敏、黄振饶、毛艳琼、梁春花、冯艺刚、黄学宁、曾鸿鹄等9位自治区政协常委作大会发言。本报对此进行摘登,敬请关注。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

加快构建我区现代化产业体系

张雪玲(代表民盟广西区委)

 

 

  针对广西产业发展的痛点,需立足“资源、区位、生态”三大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人才引育为支撑,加速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议:

 

  一、强化“链主+平台”双轮驱动,构建“链主企业主导、创新平台支撑”的协同机制。聚焦重点产业培育“链主”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产业链联盟,统筹解决“原料—研发—生产—市场”全链堵点。依托广西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集群。

 

  二、实施“差异化+集群化”战略,打造“一核多极”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农林资源—生物基产品—东盟市场”全链优势。在崇左、来宾建设“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产业园”,重点突破PLA/PHA规模化生产技术。在钦州建设绿氢制备基地,在柳州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园,打造“中国南方氢能枢纽”。

 

  三、构建“引育用留”全周期人才机制,打造面向东盟的人才集聚高地。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设立新质生产力人才专项基金,推行“柔性引才”机制。强化本土人才培育,依托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增设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定向培养新领域新型技术工人。设立广西科创人才服务中心,为广西籍人才提供研发、转化的双向通道。

 

 

组建创新联合体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杨正川(代表民建广西区委)

 

 

  我区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传统模式,应借鉴外省校企人才协同合作创新平台先进经验,组建“企业供、院校招、协同用、政府助”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建议:

 

  一、由科技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成立“资金池”“人才池”“项目池”。支持大中科技型企业出资成立“资金池”、高校和科研院所统筹整合使用人才形成“人才池”,吸引聚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与龙头企业“项目池”研发创新。

 

  二、组建校企“双首席+双导师+双签字+双管理”创新联合体。每个项目由校企各出一位负责人担任“双首席”;企业作为技术需求方不定期发布“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项目,企业总工和院校首席专家组成“双导师”。项目研发经费管理实行校企“双签字”,确保科技成果符合市场导向、满足企业需求。

 

  三、财政经费通过“以演代评”“以赛代审”“以投代拨”支持校企联合体。科技领域财政资金通过“以演代评”“以赛代审”方式,对校企深度融合联合体相关项目进行投资或入股。紧跟专业化机构步伐、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对科技创新成果精准孵化、高效转化和全面催化。

 

 

以人工智能赋能

广西优势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

何 敏(代表农工党广西区委)

 

 

  在人工智能战略地位凸显的背景下,将AI转化为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是我区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抉择。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绘制一张“融合发展路线图”。出台专项行动计划,明确糖料蔗、柑橘、速生林等优先产业,设定量化目标与技术路径;制定广西地方标准,规范数据采集、算法应用及设备接口。

 

  二、创新资金支持,用好百亿基金的“杠杆效应”。从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设立“智慧农林”专项子基金,重点补贴AI应用服务的采购和落地。推行“政府首购+保险兜底”政策,降低主体试错成本;联动“科创贷”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三、夯实数据底座,建设一个“桂系农林智慧大脑”。整合全产业链数据资源,建设广西农林产业大数据中心,重点突破适用于甘蔗智能收割、水果精准分选、特色粮油病虫害AI识别预警等广西专属关键技术。开发低成本、易操作、免维护的AI农具,适配小农户需求。

 

  四、突出示范引领,打造一批“AI+产业”的标杆样板。集中资源打造3至5个国家级的“AI+”产业示范区,实现甘蔗从种到收再到糖的全程智能化管理;探索“八桂智慧林场”,利用无人机和AI视觉技术进行森林资源调查、防火预警和病虫害防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

 

 

聚焦支柱产业体系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通的创新生态

黄振饶

 

 

  当前,我区存在科教资源相对欠缺,系统性的协同机制、创新生态等相对滞后,科教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建议:

 

  一、发挥协调机构重要作用,力推聚焦支柱产业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推进创新资源配置改革,推动创新资源向支柱产业集中。健全创新主体协同机制,构建开放、高效、可持续的创新生态。优化产业政策工具组合,制定“1+N”产业创新政策,及时研判协调解决政策制定、执行问题。

 

  二、构建优化协同创新生态,力促科技创新赋能支柱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创新平台建到产业上,打造产业研究院、中试平台等载体,增强协同创新实效。充分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搭建企业家、科技人员创新交流平台,拓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大力构建智改数转网联机制,形成一批赋能支柱产业的全链条人工智能应用生态。

 

  三、加速产教深度融合行动,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大做强高等教育,提升培育高端产业人才能力。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用好工程硕士、博士培养政策,做强做优相关专业。做实校企合作产教研融合,围绕企业需求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协同创新

打造面向东盟硅基新材料产业高地

毛艳琼

 

 

  我区利用东盟门户优势与优质石英矿资源,初步形成了“资源开发—精深加工—应用拓展”产业链,但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生态不完善等短板,制约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跃升。建议:

 

  一、畅通资金链,激发多元投入活力。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构建“财政引导、金融赋能、企业主体”多元投入机制。优化政金企服务,及时兑现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增量奖补、特别奖补。健全投融资支撑体系,建立“政银企”风险共担机制。

 

  二、提升创新链,增强科创策源能力。构建需求导向研发体系,推动硅基新材料研究院落地,争创国家级研发平台。加快中试平台建设,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工艺平台,提升中试效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转化应用。

 

  三、深化合作链,构建开放协同生态。完善跨境科技服务,推动与东南亚国家联合制定或互认硅基材料关键性能与检测标准。提升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超薄高强显示玻璃、封接玻璃、光伏玻璃及组件等核心产品,积极引进钙钛矿电池组件、叠层电池组件等国家鼓励的组件项目,形成高附加值产品体系。拓展“硅基+东盟”应用场景,推动光伏组件及光伏工程服务出口。

 

 

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

培育数字新质生产力

梁春花

 

 

  我区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呈“南宁头雁引领、柳州桂林双翼、其他市随后紧跟”的“雁阵式”格局。目前,我区数字产业存在配套与创新短板制约线上集聚、要素配置不合理导致集聚生态不健全等问题。建议:

 

  一、深化区域联动,集聚发展动能。打造跨省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多市联动的信创产业集群、数据链接县域文旅电商产业集群。

 

  二、强化创新与数据应用,探索新模式。探索设立数据要素驱动的数字产业集聚模式,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驱动数字产业集聚模式,做强做优平台经济驱动的数字产业集聚模式,在广西特色资源领域建设本土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三、做优新兴产业,打造新引擎。以南宁等地构建智能制造产业集聚,推动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以人工智能为突破口,完善技术标准与市场准入体系。围绕南宁、柳州等地发展低空经济产业集聚,联合粤港澳等地,建设跨省低空经济产业链。

 

  四、深化面向东盟合作,打造开放集群。加强中国—东盟数字标准互认与协作,借助RCEP等契机,推动数字经济国际化。深化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三大领域合作,提升跨境电商平台聚集度。打造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特区”,吸引数字企业落户。

 

 

深化“人工智能+沿边产业”融合创新

打造边疆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冯艺刚

 

 

  目前,我区在AI技术应用深度、产业融合广度、高端要素集聚度、面向东盟协同创新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统筹,构建融合创新生态。建立高规格推进机制,出台行动方案,纳入我区“十五五”规划。打造边境AI产业带,依托凭祥、东兴、龙邦等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规划“沿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走廊”,建设错位发展的边疆AI产业集聚区。

 

  二、聚焦沿边特色产业,推动AI深度融合。塑造“AI+跨境贸易与物流”,打造“AI+沿边特色制造”,推广“AI+智慧农业与林业”,探索“AI+智慧文旅与康养”。

 

  三、夯实基础与平台支撑,激活创新源头。建好区域AI算力中心,提供普惠算力,吸引企业与研发机构集聚。打造中国—东盟AI创新中心,聚焦跨境语言处理、AI安全等技术联合研发与成果转化。建设高水平边境AI产业园,吸引AI头部企业与创新团队。构建行业数据集,破解“数据荒”。

 

  四、深化开放合作与人才培养,打造面向东盟AI高地。建立中国—东盟AI合作联盟,加强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推进跨境AI场景合作,共建东盟跨境应用示范区,形成“广西方案”。实施“沿边AI英才”计划,强化区内高校AI学科建设。营造安全可信、包容审慎的发展环境。

 

 

强化科技创新项目落地转化

与现实生产力高效衔接

黄学宁

 

 

  健全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高效转化的衔接机制,是破解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区创新项目转化取得一定进展,创新项目数量稳步增长,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仍偏低,存在“重研发、轻转化”“有项目、无产业”现象。建议:

 

  一、完善多要素协同保障机制。创新科技金融支持政策,设立“创新项目转化基金”。实施“转化人才”专项培育计划,对引进的国家级技术转移人才给予安家补贴。

 

  二、优化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建立转化效果评价与退出机制,对获财政支持的项目实行“双评估”。

 

  三、健全跨部门统筹推进机制。建立转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规划衔接、要素保障、政策落地等问题。推行“一枚印章管转化”服务模式,整合立项、用地、环评等18项事项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

 

  四、构建全链条转化培育机制。强化中试熟化支持,在南宁高新区、柳州经开区等6个产业集聚区新建专业化中试基地。建立分级培育机制,将项目分为实验室、中试、产业化三阶段给予差异化支持。

 

 

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新生态

激活高质量科技供给新动能

曾鸿鹄

 

 

  广西拥有连接东盟的区位优势,高校正成为产业出海的超强助攻,不仅支撑“发达地区研发—广西本地集成—东盟国家应用”发展模式,更为产业升级、中企出海的进阶之路搭桥铺路。建议:

 

  一、强化“政”的战略引领与精准服务。政府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领域,增加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稳定支持。搭建“科技—产业需求对接平台”,促进信息流动。

 

  二、激发“产学研”的源头创新活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优先攻关核心节点的技术标准引领和输出。围绕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加大与东盟国家高校联合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畅通金融“血脉”。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成长期、前瞻性科技项目,培育“耐心资本”。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产品,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或并购退出,畅通科技领域资本循环。

 

  四、提升“服用”的专业化水平。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平台、科技咨询公司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资源构建“一站式”全链条科技服务平台。完善用户共创机制,实现适销对路。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