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向“新”
——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侧记
□ 本报记者 张晓晨 李依依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自治区政协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列为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议题。9月8日至9日,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南宁召开,常委们聚焦我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问题献计献策,为广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西作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加快‘两创’融合,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融入‘双循环’格局意义重大。”
“当前,广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出台《广西‘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
9月9日上午,在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分组讨论会场,常委们结合自身专业领域,紧密联系实际踊跃发言,提出许多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让“人工智能+”激发创新活力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快速发展,新科技与新产业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变量,国内科技竞争也日趋激烈。面对“领先者持续加速”的竞争格局,我区面临“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的严峻挑战,亟须抢抓技术变革产生的新一轮经济红利、发展红利,赢得战略主动。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前沿和窗口,广西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卢全喜、蒋兆娟等常委建议,建立技术标准互认机制,依托“南A中心”,联合东盟各国标准机构,共同研制AI伦理、数据安全、行业应用等方面的区域性互认标准;联合开放智慧口岸、跨境医疗等场景,发布“中国—东盟AI机会清单”,促进跨境AI应用;建立“链长+链主+东盟市场”协作机制,强化AI芯片、半导体等关键技术合作,重点推进跨境物流智能调度等应用;在自贸港(区)框架下,探索建立“数据海关”,在智能医疗、跨境贸易、金融服务等特定领域先行先试,建立“白名单”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数据“管得住、放得开”。
广西传统产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80%,是广西经济的压舱石、基本盘。梁宗勇、黎丽、邓路遥等常委提出,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加快重点产业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数智换脑,推进行业龙头企业引领“链式”转型、大型企业加速“整体”转型、中小企业实施“梯次”转型;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工厂与产业链协同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业务系统逐步向云端迁移,实现生产端到客户端的软件和硬件协同升级;加快智改数转进程,持续推进新一轮“千企技改”,鼓励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升级生产流程;积极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在生产制造全流程拓展“人工智能+绿色低碳”典型应用场景,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更多传统产业企业成为环保“优等生”,并向“低碳领跑者”跃升。
让科研成果加速“落地生金”
“十四五”规划以来,广西每年实施10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科技成果大规模工业化项目加快建设,组建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建设24家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累计培育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564家。
在蔡昌建、程民骏、农锷等常委看来,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必须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良好环境。为此,他们建议,强化顶层规划,统筹制定《广西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明确各阶段目标,培育国内知名标杆机构,助力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完善法规与数据安全保障,率先推进人工智能、数据交易及跨境数据流动的地方立法与标准制定;明确企业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联盟,吸纳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形成“企业主导、产学研用金协同”架构,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科技成果转化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吕洪安、谭建国、陆云等常委建议,搭建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与服务体系,建成自治区级跨学科实验平台,搭建便捷的跨学科合作和交流通道,降低科研门槛,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设立概念验证中心,为科技成果提供可行性验证资金与专业化服务,提高科技成果商业化成功概率;依托重点企业及科研机构,在重点园区、院校布局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供实验室研发、技术挖掘、概念验证、技术熟化、计量测试、资源开放共享等一站式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核心纽带,其效率提升既需要精准的政策激励,也离不开坚实的要素支撑。朱殿安、王明凡、马丹葵等常委认为,要优化能源要素配置与成本,设立成果转化能耗专项配额,对采用清洁能源的转化项目,能耗指标审批实行“容缺受理”;建立成果转化要素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从转化产值、专利数量、就业带动等维度考核要素使用效率;建立转化项目用地绿色通道,将立项、规划、供地等审批环节整合为“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建设“桂科融”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企业信用、专利数据、融资需求,嵌入“科技金融超市”,集聚银行、保险、创投等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和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为科技企业提供挂牌、融资、股权转让等服务,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让“人才雁阵”助力开放合作
近年来,广西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创新条例》《广西教育科技人才支撑现代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政策文件,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超210个,较“十三五”末增长66.7%;高技能人才达187.2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10.7%,绘就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线图。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吕剑枫、肖明贵、石国怀、杨立君等常委提出,要根据广西发展需求,谋划“青年人才—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梯次培养计划,重点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建好创新后备梯队;健全和落实人工智能领军人才激励、“数字工匠”培养计划等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鼓励高校根据AI与传统产业融合需求,超前布局数字领域学科专业,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鼓励企业柔性引才用才,着力培养既精通产业又掌握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推行“双首席科学家”制度,由高校教授与企业技术负责人牵头,攻关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广西,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
“深化科技开放合作,既能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破解本地短板,又能依托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平台辐射区域创新需求,对推动广西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王万传、滕少兰、罗剑等常委提议,推动建设“中国—东盟联合实验室(广西)”,聚焦新能源汽车、甘蔗精深加工、海洋生态保护等广西优势领域,联合东盟国家及国内顶尖机构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深化与国内创新高地协同,建立广西—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作机制,吸引大湾区高校、企业在广西设立中试基地,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联合突破技术瓶颈;打造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重点推动在跨境智慧物流、智慧农业技术推广、数字经济治理规则对接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与联合研发,使广西成为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和服务输出高地;在南宁建设中国一东盟产教融合园区和东盟人才创业园,吸引东盟高校与广西企业共建国际产业学院实施“东盟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为东盟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
- 第 1 版: 要闻 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闭幕 孙大伟出席并讲话
- 第 2 版: 精选 委员尽心 群众暖心 乡村焕新——西林县政协开展“乡村振兴 委员行动”侧记
- 第 3 版: 关注 生态环境法典3编草案二审稿看点解析
- 第 4 版: 导读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发言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