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9-13
故乡魂脉小龙江
2025-09-13 | 来源:广西政协报

钟 敏

 

  小龙江,又名东小江,属龙江支流;而龙江又是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柳江的最大支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自古寓意祥瑞。冠以“龙”名的江河,无不寄托着沿岸百姓的美好祈愿,也自然孕育出无数动人的故事。小龙江显然也是如此。

 

  发源于环江长老山西麓的小龙江,自北向南蜿蜒,流入罗城境内后经纳翁、乔善、天河等地出宜州区,最终汇入龙江,全长111公里。在罗城境内,宝坛河、怀群河等支流纷纷汇入,流域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于我的家乡乔善乡,则是涵盖了所有的行政村,是当之无愧的家乡“母亲河”。

 

  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纵使曾领略过万里长江的磅礴、九曲黄河的厚重,体验过百里漓江的婀娜、武夷小溪的奇秀,在我心中,最美仍是这条哺育故土的小龙江。它清丽中透着大气,质朴里含着高贵,于无声处书写着岁月的篇章。

 

  客居他乡时,小龙江是魂牵梦绕的牵挂;重回故土时,沉浸于它的怀抱便是最大的慰藉。因此,每次回罗城公干,只要得闲,我总要回一趟江畔的老家拉勿屯。

 

  车子驶出融(水)河(池)高速天河出口,行6公里到天河街,小龙江便悄然映入眼帘。过了天河大桥,在一路向北往乔善的途中,它藏于道路右侧数十米外茂密的竹林后,若隐若现,默默相伴,仅在两三个路段偶露真容。直到古金渡口至拉勿的盘山公路,这条“大地玉带”才彻底展露风姿:碧水清澈见底,河面澄明如镜,两岸竹木苍翠——一切都还是记忆中的模样。

 

  这条依山傍水的盘山公路,是与小龙江实现“视觉零距离”的绝佳之地,也是中学时我每日的必经路段。在山路尽头可鸟瞰拉勿全景处,我总会驻足。

 

  居高临下望去,拉勿被三面群山环抱,东傍小龙江,宛如一幅立体山水画。最远处,小龙江从上游1公里外的思合屯蜿蜒而来,初时影影绰绰,似一条游龙徐徐逼近,身形渐宽,轮廓愈清,最终在脚下汇成一泓深潭,再奔流向远方。不远处,郁郁葱葱的田野阡陌纵横,炊烟袅袅的村庄屋舍俨然,仿佛依偎在母亲怀中的孩童,静卧于碧波与青山之间,静谧而充满生机。这熟悉又略带陌生的景象,让人百感交集。

 

  于是思绪由此发散,围绕“江河与人类生存、文明进步”的宏大命题穿越时空。小龙江那“母亲河”的伟大形象,愈发清晰地矗立于心间:它是赋予流域儿女生命的母体,是孕育多元文化的摇篮,也是蕴藏发展动能的富矿。

 

  无私馈赠的“母体”

 

  从生命本源来看,小龙江为沿岸带来数百里沃野,滋养着纳翁、乔善、天河、宝坛、怀群等乡镇的数十万民众。

 

  如我的老家拉勿,虽流经的河段仅有1公里多,却孕育出300多亩良田,占全村耕地面积的近一半。

 

  小龙江水质优良,盛产鲤鱼、草鱼、油鱼、鲶鱼、纳锥鱼、黄蜂鱼、桂鱼、鳖等多种鱼类。如今阳朔漓江上,渔翁身披蓑衣、指挥鸬鹚捕鱼的摆拍画面,我儿时在小龙江也曾常见。只不过那时,都是真正的渔民劳作场景。我们村虽无职业渔民,但捕鱼却是许多人的副业。

 

  我叔叔便擅长捕鱼。每到夜晚,他划着小竹筏至江心,布下渔网与线性排钩,次日清晨再去收网,往往满载而归,有时还能捕到如今颇为珍贵的鳖。那时肉类稀缺,即便父亲是公办教师,我家每月也仅能凭票买到一斤猪肉。因此,叔叔带回的鱼,总能让全家倍感幸福。

 

  在多数人眼中,洪水等同于灾害,但小龙江的洪水,却是我儿时期盼的“节日”——它从不淹没农田,反而带来丰厚馈赠。被汹涌河水冲到岸边的鱼,用抄网便能轻松捕获。我爷爷舀鱼运气颇佳,每次都有收获,记得有一次竟捞上一条十多斤重的草鱼,让全家饱餐了好几顿。

 

  洪水还会冲来上游林区的杂木,偶尔夹杂些成材木料。那时农家烧火全靠木柴,上山砍柴并不轻松,因此大人们总会在岸边用铁钩打捞这些顺水而来的木料,足够用上一两个月。这般体验,让小龙江在我心中成为了“只知奉献、不求回报”的无私母亲。

 

  交融共生的“摇篮”

 

  从人文视角观照,小龙江不仅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推动了文化的互鉴,更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缺乏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依托江河的舟楫之利,许多水陆交汇处发展成为市镇。天河县的兴衰便与小龙江紧密相连。

 

  天河县始置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县治多次变迁,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最终定于小龙江畔的天河街,直至1952年8月撤销并入罗城县。

 

  天河县存续期间,多隶属于小龙江下游的宜州(曾称粤州、庆远府)。借助小龙江,官府无论是前往宜州述职,还是深入辖区理政,都更为便利。

 

  天河街作为县治300余年,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流,一度商贾云集、市井繁荣。如今,街面上鳞次栉比的老商铺、被岁月磨得光滑透亮的青石板路、用青石铺就的西门码头梯坎,仍在默默诉说着这座古镇的过往荣光。

 

  随着一批批溯江而上的移民——包括我的先祖在内的广东、福建的客商、手艺人及流民在此定居置业,新的人文图谱逐渐形成。这片原本以壮族、仫佬族为主的偏僻之地,成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和谐共生、文化互融的乐土,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民俗景观。

 

  《论语·雍也》有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或许亦可反言:“乐水者智”。受小龙江的滋润,家乡人多聪慧开朗,尤爱唱山歌。独自上山砍柴的农妇、结伴赶圩的青年、婚宴上的亲友,皆能兴之所至、张口即来,山歌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享誉海内外的“刘三姐歌谣”,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一山歌文化的巅峰代表。相传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下枧河畔的下枧村,而下枧河,正是小龙江下游的河段。

 

  潜力无限的“富矿”

 

  从经济价值维度审视,小龙江不仅造就了如画风光,更蕴藏着源源不断的能源,是旅游、水力资源的“富矿”。

 

  小龙江流域的山水之美,堪称鬼斧神工:从干流到宝坛河、怀群河等支流,处处皆是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致。怀群剑江两岸奇峰突兀、河面碧透,素有“不是桂林,胜似桂林”之誉;原属天河、罗城,现归宜州的祥贝乡,河道曲折、田园错落,是摄影师钟爱的取景地;而下枧河以“水碧、竹翠、洞怪、峰奇”闻名,更因刘三姐的传说增添了浪漫色彩。这些,都是小龙江献给世人的美景盛宴。

 

  若说上述景点是“已上桌的大餐”,那更多待开发的景致便是“待雕琢的璞玉”,乔善至天河的河段便是其中代表。这里既有秀美的田园风光,亦有险峻的峡谷奇景:狭长开阔的河谷中,群山巍峨、峰峦俊秀,碧水与青山相映,点缀着翠绿的田园与古朴的村落,俨然王安石“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中意境;而间或出现的峡谷里,两岸峭壁如刀削斧劈,石峰拔地而起,河水仿佛在“地缝”中穿行。若乘竹筏漂流其间,仰望绝壁之上山鹰盘旋,空谷中回荡着鸟兽啼鸣,便会生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情。相信随着开发推进,这些美景终将揭开神秘面纱,惊艳世人。

 

  相较于旅游开发,小龙江的水力资源利用历史更为悠久。除了传统的灌溉与航运,修建水电站是其水资源开发的主要形式。小龙江水源充沛、河床落差大,极适合发展山区小水电。天河、乔善、宝坛等乡镇的水电站,至今仍在正常运行,见证了当地水力开发的现代化进程,为昔日的穷乡僻壤注入了现代气息。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小龙江伟大而永恒,面对生态与发展,所幸当地党委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我们应当始终怀着敬畏与感恩之心,像对待母亲般敬重、呵护小龙江,确保它水常清、流常顺、景常美,永远滋养家乡,长久泽被后世。

 

  (作者系自治区政协原副秘书长,办公厅原副主任)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