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皮教室”到现代校园
——政协组织携手共圆涠洲岛学子“优教梦”
□ 本报通讯员 邹 迪
9月10日的涠洲岛,海风里飘着别样的喜悦——随着北海市涠洲岛实验学校新教学楼正式启用,866名曾经在闷热、漏雨铁皮房里上课的学子,终于搬进了配有现代化设施的明亮教室。从铁皮房到新校园,这场历时两年多的教育攻坚,不仅圆了海岛家长“家门口有好学校”的心愿,更凝聚着自治区、市、县(区)党委、政府、政协的协同力量,奏响了海岛教育破局发展的新乐章。
往昔之困:
铁皮教室里的微光守望
北海市涠洲岛实验学校的前身是涠洲中学,2017年合并涠洲岛和斜阳岛五所小学后改建而成,是岛上唯一提供初中教育的公办学校,同时承担全岛小学教学任务。随着海岛外来务工人员激增,入学需求大幅攀升,加之学校部分校舍因属危房被拆除,教学用房紧缺的矛盾愈发突出,铁皮房成了部分过渡教学用房。
夏季高温时,铁皮房内温度超35℃,一节课下来,师生的衣衫全被汗水浸湿;雨季则漏雨频发,师生常常需要挪动桌椅躲避雨水。岛民王先生坦言:“孩子在‘铁皮教室’里上课,我们看着心疼却没办法。岛上就这一所初中,也想过把孩子送到市区接受教育,但成本太高,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家长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能在家门口拥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同心聚力:
多方携手推进学校建设
为尽快解决海岛教育面临的困难,各方协同发力。2023年初,自治区政协领导率教科卫体委员会调研组深入涠洲岛调研,聚焦海岛教育资源优化升级,针对性提出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倡议自治区、市、县(区)三级政协委员紧密联动,通过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助推涠洲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北海市委、市政府将涠洲岛实验学校项目列为“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项目推进工作,明确各部门要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北海市政协主动扛起“统筹协调、破解难题”的责任,主要领导牵头成立项目推进工作专班,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具体负责,联合市教育局、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等部门开展多轮实地调研与专题研讨,多次对接自治区财政厅争取补助,全程跟踪监督项目建设进度。
涠洲岛实验学校项目规划总体投资规模为1.64亿元。各职能部门迎难而上、通力协作,争取中央、自治区、市级的补助资金支持,多方面筹措资金保障项目建设;教育部门对照现代化学校标准,反复论证教学楼布局、实验室配置等细节,保障校园适配教学需求;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指导项目申报、优化流程,推动前期工作开展;建设部门克服交通不便、台风季施工受阻等难题,动态调整施工计划,加班加点推进建设,确保项目如期完工。目前,项目建设单位正严格按规划设计要求,严把工程质量关和安全关,加快剩余配套设施建设进度,力争学校早日全面建成投用。
政协委员也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市政协委员赵淑秋积极践行“科教振兴 委员行动”,推动所在的北海市海城区民附学校实施“振兴乡村(海岛)教育帮扶综合项目”,全力帮扶涠洲岛实验学校。她多次带队上岛慰问、交流,通过学校社会责任基金向涠洲岛实验学校捐赠70台办公电脑;仅2024年春季,海城区民附学校就选派6名优秀教师上岛交流,涠洲岛实验学校校长带领12名教师赴民附学校学习。市政府主要领导在项目报告中肯定了政协委员履职为民的担当,强调要大力支持这类助力海岛教育的优质项目;市教育局、行政审批局的政协委员也密切关注项目进展,指导规范报批,严把工程安全关。
今朝新貌:
海岛教育迎来崭新未来
“以前老师在铁皮房备课,学生在闷热环境里学习,如今新校园有明亮教室、标准实验室和现代化设备,学习与育人条件都大幅提升。”看着崭新的教学楼与孩子们的笑脸,涠洲岛实验学校校长伍朝球难掩激动。
在新教学楼启用现场,不少家长特意赶来见证这一时刻。曾为孩子上学发愁的岛民王先生激动地说:“现在孩子不用再遭罪,在这么好的环境里读书,我们家长也放心了!真是太感谢政府了!”如今,涠洲岛实验学校新教学楼里回荡着孩子们的琅琅书声,未来实验楼、食堂、体育馆等配套设施也将陆续建成。这座可提供1530个学位的新校园,不仅是海岛教育的新起点,更成为北海市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民生福祉的生动注脚。
- 第 1 版: 要闻 数智赋能新未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综述
- 第 2 版: 精选 深化“开门协商” 解锁“善治密码”——凌云县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工作亮点纷呈
- 第 3 版: 关注 数字化转型赋能茧丝绸产业“蜕变”
- 第 4 版: 导读 数智赋能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