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摘编·助力壮美广西建设
民建广西区委:打造面向东盟数字贸易新高地
案由: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多次强调“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2023年12月他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我国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广西正努力推进数字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已初步具备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的条件和优势。
建议:一、出台广西数字服务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加快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抓住国家批准南宁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历史性机遇,尽快推出自治区层面的数字服务发展规划,协调区内南宁等有条件的城市积极申报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基地建设,突出数字服务领域带动性强的重点企业及项目的引进引领,打造面向东盟的数字服务协同发展集聚区。二、率先重点构建地理信息与遥感领域中国东盟数字开放服务高地,重点发展辐射东盟的智能网联汽车数字技术。依托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在面向东盟的地理信息和卫星遥感应用产业优势,加快建设和运营进度;争取尽快在南宁、柳州等重点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商业化运行试点,积极引入国内地理信息应用及智能网联技术新赛道的头部企业入驻南宁等区内重点城市作为面向东盟市场的区域总部。三、构建物流、金融领域中国—东盟数字开放服务高地。加快建设广西与东盟跨境物流的数字化平台,构建“数字物流”服务模式,有力提升跨境物流的数字服务比重;利用南宁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区建设的契机,争取金融业数字服务出口取得新突破。四、注重数字经济领域各类人才的培育和集聚。着重加大国内外相关专才的引进力度,以重大项目助推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在广西集聚;以数字化平台促进与东盟国家人才交流和教育服务输出;进一步完善数字领域人才保障政策,引进和培育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专业化知识的数字领域行政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民进广西区委、自治区政协委员石国怀:挖掘历史文化 讲好“广西故事”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挖掘利用广西历史文化,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西故事,对于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意义重大。建议:
一、挖掘利用历史文化,为加快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贡献广西力量。
二、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有形有感有效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三、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讲好“四个共同”广西故事。
四、推动高水平文艺创作,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出一批思想精深、故事精彩、制作精良的文学作品、网络短剧和网络纪录片,培育代表性“四个共同”广西故事的文创产品公共品牌等。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挖掘利用历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
自治区政协委员龙杏华、诸葛娅、吕春松:深化思想引领 培育典型示范
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区,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建议:
一、强化思想引领,夯实政治根基。深化理论学习,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理论学习活动;建立学习考核机制,将学习成果纳入考核体系,督促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宣传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展。
二、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加强人才培养,完善规划体系,强化政策支持。
三、培育典型示范,发挥引领作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评选活动,广泛宣传典型案例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特别突出的给予重奖。
四、加强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民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自治区政协委员何凝莹:加强青年联谊 强化桂澳合作
近年来,桂澳两地紧密携手,积极搭建多元平台促进青年交流,显著增进了两地青年情谊,为协同发展注入蓬勃青春动力。建议:
一、紧扣时代脉搏,构建历史现实融合教育体系。抓住国家发展战略关键节点与重大节庆契机,精心策划高水准教育活动。
二、强化两地政府职能部门及各方力量协同联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优势资源,保障工作高效推进;广泛发动两地高校、社会组织等深度参与,携手汇聚推动宣传教育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拓展实践平台,助力青年成长奋进。全方位打造实践成长平台,引领青年投身社会实践,厚植担当精神。
四、加大扶持力度,专项设立充裕发展资金,培育社团力量,奏响时代奋进强音。
自治区政协委员张红丹:致力文化传承 建设幸福家园
优秀民族文化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重大,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信和底气。建议:
一、加强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牢固树立多元一体民族观。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编纂工作,讲清楚各民族在广西交往交流交融的来龙去脉。
二、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挖掘、整理广西民族团结故事及广西各民族群众投身中华民族发展、建设的故事,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三、大力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探索非遗产业化新路径,推动非遗文化进景区、进历史文化街区,创建非遗传承交流研习基地和文创产业园,打造非遗表演平台、非遗体验驿站、非遗文创集市等文化消费场景。
自治区政协委员蒋育亮:汇聚各方力量 建设“五个家园”
“五个家园”建设是实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核心路径与生动实践,还可以激发各族群众的文化共鸣,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建议:
一、在全区范围内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旅游、民族手工艺等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等。
三、推进民族领域工作法治化。以宪法为根本,完善民族事务法律法规,完成相关自治条例修订,出台地方性法规,将民族团结融入法治体系。
助推乡村振兴
自治区政协委员谭建国、莫宇宁、楼应莲:大力发展茶产业 促进乡村振兴
茶产业作为重要的农业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农民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建议:
一、强化良种选育和种苗产业发展,筑牢茶产业发展之基。加大野生茶树资源保护和利用,丰富优质茶种基因库;依托广西茶叶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强化茶树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推动广西茶产业良种化进程和结构调整。
二、坚持全过程科技赋能,促进茶产业降本增效。提高茶园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出台支持政策,鼓励茶企升级精深加工设备,提高产品质量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加大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研发推出更多受消费市场青睐的高品质新产品。
三、推动“茶+”融合创新,提升茶产业品牌影响力。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茶产业行稳致远。
自治区政协委员徐建伟:创新发展林下经济+ 打造助力乡村振兴新样板
林下经济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林权流转交易管理,健全完善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引导林农流转林地经营权。
二、加大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力度。依托“国企搭台+新农人引领+集体入股+林农受益”的运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同林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合作经营、股份经营、委托经营等多种经营新模式。
三、加快培育林业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通过“合作分红”“林地入股”等模式,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与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
自治区政协委员罗岸峰:推进低空经济建设 赋能乡村振兴
低空经济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蕴含的战略性发展潜力巨大,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国防事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建议:
一、提高认识,充分发挥低空经济在广阔农村的生产应用,提高低空生产要素利用率。
二、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低空空域通航飞行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低空空域通航飞行保障体系,提高供给利用。
三、从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政策和金融政策支持、加快健全广大农村山区5G网络基站建设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积极调动低空生产要素赋能乡村振兴战略。
四、开展低空生产科普,使广大村民充分认识低空生产的便利性和成效性,推进农村低空示范作业。
自治区政协委员韦凡:发挥劳模工匠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
劳模工匠作为职工队伍中的杰出代表和先进典型,在各自领域拥有卓越的技能、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精神,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具有独特优势,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建议:
一是构建劳模工匠乡村服务对接平台工作,为劳模工匠和乡村地区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双方达成合作意向。
二是设立劳模工匠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展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三是完善劳模工匠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且成效显著的劳模工匠,在原有荣誉基础上,给予额外的荣誉称号和奖励。
四是开展劳模工匠乡村振兴专项培训。针对乡村需求,组织劳模工匠进行农业新技术、乡村规划、电商运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的培训。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建言“十五五”规划编制
自治区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用好民族地区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建议加大向国家争取民族地区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的力度。
一、围绕缩小“三个差距”争取国家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围绕缩小区域、城乡、民族差距加强政策研究,聚焦“边(边境地区)、少(人口较少民族)、高(高寒山区)、偏(偏远地区)”发展问题,积极争取更大差别化支持。
二、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
三、完善广西特别是自治县、民族乡和少数民族聚集地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体制机制,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
自治区政协委员黄均宁:将生物制造产业纳入“十五五”规划重点发展
我区资源禀赋较为适合发展生物制造业,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好选择。建议——
一、尽快开展产业规划,跟进了解产业现状、组建产业发展智库、构建政策工具箱,集智聚力做好生物制造业整体发展规划。
二、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和“有效市场”活力打造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本土企业,以我为主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以我为主实施引强招商工程,建设高水平产业发展服务队伍。
三、加快谋划实施生物制造领域重大科技项目,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推广院—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全面提升生物制造科创效能。
自治区政协委员蒋斌:大力培养科技型企业家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养科技型企业家是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建议——
一、制定实施自治区层面科技型企业家选育方案。
二、激励、扶持一批科学家加快成果转化、贡献新增长点。
三、放权赋能、打通科研人员迈向企业家通道。
四、加快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
五、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奖励。
六、打造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在南宁、桂林布局建设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发机构。
七、打造博士后优质“生态圈”作为培育科技型企业家“蓄水池”。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民革广西区委:推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发展
在当前全球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我区“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在制造、金融、医疗、交通、农业和矿山等多个领域,但还面临诸多挑战。建议——
一、优化政策设计,培育地方特色行业大模型。立足于本地产业优势,优先在农业、旅游、矿业等领域发展地方特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
二、强化数据要素供给,推进区域数据空间建设。
三、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力度,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四、提升算力基础设施水平。积极融入国家“算力高速公路”体系,充分利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技术,增强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五、构建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规模化落地。
自治区政协委员秦祖赠:建设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
当前,中国—东盟产业链的核心领域已构建起坚实的创新基石,为进一步优化跨境产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环境。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作用,促进中国与东盟共商重要领域的联合研发和技术转移。进一步加大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力度,着力增强其服务和辐射全国的能力,并进一步发挥国际影响力。
二、建设中国—东盟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加快中国与东盟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商业化进程。完善中国—东盟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建立中国—东盟技术转移资源数据库,支持我国各类创新主体走向东盟市场。
三、组建中国—东盟技术转移联盟。为联盟成员探索和构建商业开发和伙伴关系模式,协助国内相关省区市更便捷地对接东盟各国资源。
自治区政协委员李鲁:以科技创新推动广西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广西民营企业规模再创新高,盈利能力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基础进一步夯实。建议——
一、加大科技研发支持力度。针对我区在某些关键核心技术环节具有突出优势或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以及应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二、推进产学研用战略联盟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完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在重点领域形成产学研用战略联盟。
三、全面提升人才链建设。积极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加强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
助力平陆运河建设
自治区政协委员谭汝新、陈博智、陆炳良、陶庆靖:依托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平陆运河核心区产业融合发展,将能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规模,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建议——
一、明确区域功能布局。明确核心区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贵港等五市分工、定位,推动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加快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分工新格局。
二、建立产业协作机制。因地制宜,在各地打好产业链分工基础,通过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速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三、形成一体化交通格局。重点支持运河周边地区打通与平陆运河高效衔接的通道建设,加大打造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投资力度,提高对接平陆运河的通行效率。
自治区政协委员林雪梅:高水平共建平陆运河文化旅游带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分别编制了平陆运河经济带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相关规划,目前有关工作正在推进中。建议——
一、成立联合工作组,建立城市合作机制,合力开发好一条河打造文化和旅游开放合作典范。
二、规划“两廊一区”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规划打造世界级江海旅游带,规划打造平陆运河龙门国际旅游景区,高水平规划平陆运河文化旅游带。
三、加大招商引资,大力实施“飞地项目”、企业招商引商、吸引外资,高水平共建平陆运河文化旅游带。
四、突出滨海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打造文旅IP强音。
自治区政协委员郭向东:发展广西内河及平陆运河清洁能源应用场景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内河船舶,在内河配套建设LNG加气站及加氢站,是助力广西内河交通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建议——
一、加大LNG动力船舶推广力度。制定发布财政补贴、航行运营优惠等多种政策,引导广西内河交通业主改造或采购LNG动力船舶,做大使用规模。
二、加快研究制定水上LNG加注技术标准,确保加注技术符合安全环保要求,满足水上船舶清洁、安全、便利补能需求。
三、优化水上LNG加注站投资审批程序。明确水上LNG加注站选址建设、土地供应等事宜及流程,进一步优化水上LNG加注站审批程序,明确及简化工作流程。
- 第 1 版: 要闻 以群众“口碑”检验履职“成色”——贺州市政协系统打造“桂韵贺彩”品牌深化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
- 第 2 版: 精选 凝聚团结力量 共筑精神家园——来宾市政协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委员行动”侧记
- 第 3 版: 关注 从蓝天到戈壁——回望一条穿越烽火的国际“生命线”
- 第 4 版: 导读 提案摘编·助力壮美广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