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 水
“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老的训诫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道德征程。然而,生命的轨迹无法抗拒,无论我们如何祈愿,世上终究没有长生不老药,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走向生命的终点。当父母步入暮年,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人生的最后旅程中安心、舒心,成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子女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尊重和爱护老人,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这份美德承载着无数温暖的故事,值得我们世世代代传承,永不磨灭。
我的父母已至耋耋之年,父亲92岁,母亲91岁。回首往昔,他们含辛茹苦地将我们七个子女抚养成人,其间的艰辛难以言表。那些年,生活的重担压弯了他们的脊背,却从未压垮他们对子女的爱与责任。小时候,家中经济并不宽裕,但每到逢年过节,父母总会想尽办法,为我们准备一些简单却充满爱意的美食,让我们的童年满是温暖与幸福。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撑起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家,更教会我们生活的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父母曾在县城与我一同生活,由于他们行动不便,不久前又回到了农村老家。母亲的身体还算硬朗,不仅行走自如,还能亲自下厨做饭,甚至时常与村上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悠闲时光。然而,父亲的身体状况却大不如前,如今的他连走路也成了难题,上卫生间都需要有人搀扶。二哥和侄子每晚轮流守夜,退休的妹妹则在白天悉心照料。
每到周末,我们这些在县城工作的子女,总会不约而同地回到老家。我们带着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有新鲜的肉和骨头,每次都能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希望父母能尝尝这甜美的味道。每次我们回家,父母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暖阳,温暖着我们的心。村上的父老乡亲看到我们一家人团聚的温馨画面,也都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其实我们都明白,父母并不在乎吃什么山珍海味,他们真正渴望的,是子女能常伴左右。每次我们要返回县城时,父母眼中总是流露出恋恋不舍的神情,有时甚至像孩子一样,轻声问我们:“下一次什么时候回来?”那眼神,那话语,总让我们心中一阵酸楚。
今晚,本是一个宁静的周末夜晚,白天的炎热在夜幕降临后渐渐消散。然而,临近午夜,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紧接着,倾盆大雨如注而下,狂风裹挟着豆大的雨点,猛烈地敲打着窗户,淅淅沥沥的雨声和呼呼的风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奏响了一曲命运的交响曲。听着这风雨声,我的思绪也随之飘远。
我不禁想起父母年轻时劳作的身影,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们都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只为了能让我们吃饱穿暖。那些岁月里,他们从未有过一句怨言,用自己的坚韧和爱,为我们构筑起了一个温暖的港湾。如今,他们老了,曾经挺直的脊梁变得弯曲,曾经明亮的双眼也变得浑浊,我们又怎能忍心让他们孤独地度过晚年呢?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他们的行为与孝道背道而驰。他们对父母冷淡如冰,将父母视为累赘,甚至把父母送进养老院后便不闻不问。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位老人被子女送到养老院后,几个月都无人探望。老人在养老院里孤独地度过每一天,心中满是对子女的思念和对亲情的渴望。还有的子女,在父母生病需要照顾时,却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逃避自己的责任。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对亲情的亵渎,令人痛心疾首,必须受到严厉的谴责。
如今,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照顾。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实实在在的行动。年轻人也会有变老的一天,当我们设身处地去思考,就会明白老人内心的渴望和需求。作为子女,孝顺父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德,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一种升华自我的人生境界。
让我们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刻时光,多一些陪伴,少一些忙碌;多一些耐心,少一些烦躁;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用我们的行动,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爱,让他们的晚年充满温暖和幸福。愿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弥漫着爱的芬芳,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子女的陪伴下,安享幸福的晚年。
- 第 1 版: 要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 第 2 版: 精选 七十载昂扬奋进 共携手再谱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共创新辉煌
- 第 3 版: 关注 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中国新能源汽车“驶”向东盟
- 第 4 版: 导读 陪伴,让爱永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