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丹青铸魂时
——两幅广西作品入选“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
□ 本报记者 蒋艳丽
九月的北京,秋意渐浓,中国美术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自开展以来,持续吸引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这场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展览,汇聚了300余件经典美术作品和新创作品,以视觉语言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
在众多凝聚民族记忆与时代精神的力作中,有两幅来自广西的作品——广西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唐婧创作的《一起向未来》与广西北回归线油画研究院副院长柳风创作的《钢铁战士北部湾NO.7》。
展厅邂逅:山海之间的广西声音
在三楼展厅,站在《一起向未来》画作前,观众仿佛听到了北部湾的涛声。这幅作品将大海的辽阔包容与“一起向未来”的开放主题巧妙融合。画中,建设者的身影与海天交织,既有细腻的个体刻画,亦具恢宏的集体气势。
作为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北部湾的地理意义与“一起向未来”的开放精神相得益彰。唐婧通过艺术化手法,将现代工业元素符号化,融地域特色于国家叙事之中,既体现地方画家扎根乡土的情怀,又展现参与时代主题表达的能力。她在作品说明中写道:“大海象征着连接与共融。过去,先辈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长城;今天,我们以勤劳和智慧建设向海图强的现代化未来。”
与之呼应,柳风创作的《钢铁战士北部湾NO.7》则以强烈的视觉语言展现工业力量。吊机如钢铁森林,货轮似移动城堡,建设者的形象坚毅而自信。作者在创作札记中表示:“这不仅是一个港口的写照,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想表现的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那种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
生于防城港的柳风,对港口有着深厚情感。他将码头机械喻为“家乡的夸父”与“钢铁战士”,既是对童年记忆的诗意回望,也是对工业文明的崇高礼赞。在创作中,他突破以往繁复细致的风格,运用平面化色彩与线面切割的新语言,结合新材料与技法,强化作品的表现力与哲学思考,最终凝聚成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力量与建设精神的视觉颂歌。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管是《一起向未来》还是《钢铁战士北部湾NO.7》,虽然题材与风格各异,但都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与时代的深刻思考,承载着深厚的时代主题与文化使命。
共同心声: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
“得知作品入选时,我的内心充满感激。”唐婧站在自己的画作前,目光温柔而坚定:“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广西的快速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政协组织的采风活动,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听说眼前这位就是《一起向未来》的作者,正在观展的观众很是惊讶:“没想到广西的水彩画这么有特点,这幅画很有地域特色,尤其是那种开放、包容的气息,很打动人心。”
采访中,柳风告诉记者,《钢铁战士北部湾NO.7》的入选,归功于各界的集体努力。他回忆道,2022年11月,正值新冠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广西北回归线油画群体逆行而上,在各方的鼎力支持下,“北回归线油画群体作品展——2022”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展览结束后,中国美术馆收藏了8幅作品,其中就有《钢铁战士北部湾NO.7》。
未来展望:山海之间的艺术新程
漫步展厅,从抗战时期的美术创作到新时代的美术创作,中国美术80年的发展历程徐徐展开。在这部视觉史诗中,广西的作品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章节。
“美术创作从来都不是孤芳自赏,它要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为民族铸魂。”
面对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柳风说,作为年轻一代更应感受到“丹青铸魂”的分量,其中关键在于“传承”。他认为,年轻一代美术工作者应当学习前辈将个人艺术才华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的精神,走进生活、深入人民,从火热的现实中汲取创作养分。未来他会用作品表达信念:“正如《钢铁战士北部湾NO.7》所展现的,今天的广西正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开阔的胸怀面向世界,我们就是用画笔记录下这个伟大的进程。”
唐婧认为,作为本土画家,要深耕地域文化,保持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将特色风土人情融入作品中,展现广西的独特魅力。积极尝试传统技法与现代艺术观念相结合,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关注时代发展,不断探索创作出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回望美术馆,广西两幅美术作品亮相参与其中,借助中国美术百花齐放的大平台,让广西的艺术探索被更多人看见。从山海之间到艺术殿堂,这条艺术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 第 1 版: 要闻 孙大伟在自治区政协专题协商会上指出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助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 2 版: 精选 转作风 强能力 提质效——南宁市政协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履职质效新提升
- 第 3 版: 关注 机遇叠加 发展扩容——从东博会看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蓝图
- 第 4 版: 导读 国庆节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