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树林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自古便牵动文人情思,而在鲁迅的文字世界里,中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与牵挂,从客居的乡愁到友聚的暖意,再到病重时的坚守,每一段中秋记述都饱含深情。
1912年,是鲁迅客居北京的第一个中秋。当时的他刚离开故乡绍兴,孤身一人在陌生的京城谋生,中秋夜的孤寂更显浓烈。夜凉如水,他独自站在窗前,抬头望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 那轮月亮明明和故乡的月色相似,清冷的光辉洒在庭院里,却少了熟悉的烟火气。他忍不住在日记中写下一句牵挂:“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简单一问,藏着对家人的惦念,也藏着对故乡中秋仪式的眷恋。
在他记忆里,故乡的中秋该是满院桂香,家人围坐,摆上月饼、瓜果祭祀月亮,孩童们在一旁雀跃等待分食,而此刻身处异乡,唯有月色相伴,乡愁便在这清冷的月光中愈发沉甸甸。
5年后的1917年中秋,鲁迅的生活里多了几分暖意。彼时他已在教育部任职,虽仍客居京城,却有了友人相伴的热闹。中秋夜,他在绍兴会馆邀约好友钱玄同小聚,日记中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温馨的画面:“烹鹜沽酒作夕餐,玄同饭后去。月色极佳……”餐桌上,烹制得喷香的鸭肉冒着热气,清酒的醇香在空气中弥漫,两人围坐,谈论文学的革新、时事的变迁,话语间满是志同道合的畅快。待友人告辞后,鲁迅独自留在庭院中,月色如银,静静洒在肩头,晚风拂过,带来阵阵清凉。他望着这轮明月,只轻道“月色极佳”四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藏着难得的轻松与愉悦。在日复一日的公务忙碌中,能有知己相伴,共赏这中秋月色,于他而言,是漂泊岁月里难得的慰藉,也是中秋最温暖的意韵。
时光流转至1936年,这是鲁迅生命中的最后一个中秋。彼时他身患重病,身体早已不如往昔,却依旧未停下对文学事业的坚守。这天,他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坐在书桌前,逐字逐句校对《海上述林》的书稿。这部凝聚着他与友人心血的著作,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他都反复斟酌,生怕出现丝毫差错。校对完毕,他又伏案写信、撰写短文,还耐心接待了好几拨来访的友人,与他们交流思想、探讨文学,眼中没有丝毫对病痛的抱怨,只有对事业的执着。医生早已叮嘱他不可饮酒,往年中秋或许还会小酌几杯的他,这年只能以温热的茶水代替。可当他抬眼望见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时,嘴角却仍“蕴含着笑意”。这抹笑意里,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对文学的坚守,更有对这人间烟火的眷恋:即便生命已近尾声,这轮中秋月依旧能让他感受到世间的美好,依旧能唤醒他心中最柔软的情愫。
鲁迅笔下的中秋,从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皆是真心。24年间,从1912年的乡愁,到1917年的暖意,再到1936年的坚守,每一段中秋记述,都是他人生心境的缩影。而那轮始终高悬的明月,也成了他情感的寄托,串联起他的欢喜与牵挂,让我们得以透过这些质朴的文字,读懂这位文学巨匠内心深处最细腻、最深沉的中秋意韵。
- 第 1 版: 要闻 孙大伟在自治区政协专题协商会上指出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助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 2 版: 精选 转作风 强能力 提质效——南宁市政协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履职质效新提升
- 第 3 版: 关注 机遇叠加 发展扩容——从东博会看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蓝图
- 第 4 版: 导读 国庆节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