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晨雾未散时,老巷口的梧桐叶已染了秋意。王阿婆踮脚将最后一串红灯笼系上青瓦檐角,竹篾骨架在风里轻晃,映得她鬓角的银簪发亮。巷尾的少年抱着新买的国旗跑过,朱红布料掠过墙根的野菊,像一团跳动的火苗——这抹红,原是中国人刻在血脉里的纹样,从古代的宫阙到现代的街巷,从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到寻常人家的窗棂,始终鲜妍如初。
《诗经》里说“十月获稻”,古人观天时以定岁序,却不知两千多年后的秋日,会有一场与山河同寿的庆典。1949年10月1日的晨光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声音穿透二十世纪的硝烟,惊醒了沉睡的东方雄狮。
中国人过国庆,最是讲究“烟火气”里的庄重。上海弄堂里,阿爷阿奶用糯米粉蒸“国庆糕”,模子刻着“福”“寿”“国泰民安”;广州骑楼下,主妇们煮“国庆粽”,糯米裹着咸蛋黄与五花肉,说是“裹住团圆,裹住好年景”;陕北窑洞前,婆姨们剪“国庆窗花”,红纸上的天安门、华表、牡丹层层叠叠,剪刀尖挑开的不仅是纸,更是对盛世的期许。
街角的张老师捧着一摞老照片,指腹摩挲着1984年的国庆留影:“那年我刚工作,在天安门广场拍的,姑娘们都穿的确良衬衫,小伙子举着‘振兴中华’的标语。”照片里,穿蓝布衫的小女孩踮脚够气球,如今她已是社区主任,正带着志愿者给独居老人送国旗;当年举标语的小伙子,现在是中学历史老师,讲台上的粉笔灰落满肩头,却总爱说:“你们看,课本上的‘国庆’不是数字,是无数人用青春写就的诗。”
暮色漫上屋檐时,老巷的路灯次第亮起,国旗在风里猎猎作响。王阿婆端出刚煮的桂花酒酿圆子,少年举着国旗跑进来:“奶奶,明天学校要办‘我和我的祖国’朗诵会,我念‘少年强则国强’!”月光爬上青砖墙,照见圆子浮在琥珀色的汤里,像撒了把星星——原来所谓“国庆”,从来不只是宏大的叙事,更是无数个“我”与“国”的温柔相拥:是曾祖父的族谱,是祖父的红布包,是父亲的旧军装,是孩子的红领巾;是巷口的红灯笼,是锅里的国庆糕,是课堂上的琅琅书声,是广场上此起彼伏的“祖国万岁”。
《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秋光里的中国纹样,恰似一堂生动的人文课——它让我们领悟到,家国的真谛,就藏在每一个平凡却珍贵的“今日”里;而传承的真义,亦不过是将个体的生命,融入那奔流不息的“我们”之中。当第一缕晨光再次漫过老巷的青瓦,国旗总会准时升起,像一句永不褪色的誓言,在风中猎猎作响:这土地上的故事,永远鲜活;这个国家的明天,永远值得期待。
- 第 1 版: 要闻 孙大伟在自治区政协专题协商会上指出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助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 2 版: 精选 转作风 强能力 提质效——南宁市政协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履职质效新提升
- 第 3 版: 关注 机遇叠加 发展扩容——从东博会看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蓝图
- 第 4 版: 导读 国庆节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