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10-16
为了这片红色热土——河池市政协赋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纪实
2025-10-16 | 来源:广西政协报

为了这片红色热土

——河池市政协赋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纪实

□ 本报通讯员 黄 炼 陈海洋

 

  作为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河池市11个县(区)都镌刻着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2025年,正值《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收官之年。回望十年征程,河池市政协始终以“为老区谋发展、为百姓谋幸福”为初心,在搭建协作平台、助推乡村振兴、传承文化根脉、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写下了服务老区振兴的履职精彩答卷。

 

  搭建跨省“连心桥” 联动振兴“智慧网”

 

  左右江革命老区横跨桂、黔、滇三省(区)八市(州)59个县,总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打破行政壁垒、凝聚协作合力,是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2014年,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政协主席等52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尽快出台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建议》的提案。这件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2014年督办调研的重点提案,为老区成功争取到国家政策支持提供了源源助力。

 

  同年下半年,百色、河池、崇左市政协率先发起倡议,联合桂、黔、滇三省(区)各市(州)政协建立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起跨区域协商平台,共同谋划老区振兴发展良策。自2016年起,河池市政协主动扛起平台共建责任,以联席会议为纽带,每年围绕核心主题开展联合调研与专题协商。

 

  2016至2018年,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到广西崇左市“构建全域康养旅游先行区”,再到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发展农村电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河池市政协每次均牵头梳理数据、汇总意见,提出的“建立文旅联动机制”“打造健康养老集群”“完善电商服务体系”等建议,均被纳入跨区域资政报告并转化为实际工作方案。

 

  2019年,河池市政协承办联席会议时,紧扣“旅游扶贫合作”主题,深入多个乡镇一线调研,形成《关于创建左右江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合作示范区的资政报告》。该报告获三省(区)政协转发,相关提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立案,推动老区实现交通互通、旅游互推、客源共享,惠及数十万群众。

 

  2020年,河池市政协提交的《关于支持滇黔桂三省(区)左右江革命老区七市(州)打造林下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带的提案》获全国政协立案。国家林草局据此出台专项政策,让老区的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富民兴区的金山银山。

 

  锚定乡村“主战场” 筑牢振兴“民生底”

 

  作为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河池大石山区曾分布着大量贫困村。2016年起,河池市政协将助推脱贫攻坚作为核心任务,创新启动“三个一”帮扶行动:每个界别联系一个贫困村,每名委员帮扶一户贫困家庭,引导各界委员为脱贫攻坚聚智献力。

 

  2016至2019年,市、县(区)政协累计联系243个贫困村,引进项目786个,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7644万元,开展培训7.05万人次;2000余名委员与5609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帮助9524人实现转移就业,资助1.2万名贫困学生;提交脱贫攻坚相关提案2257件、社情民意信息1654条,推动“大石山区饮水安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民生难题得到解决。2019年,市政协办公室获评“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再获“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见证了市政协与群众同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历程。

 

  脱贫摘帽后,2021年,市政协响应自治区政协“乡村振兴 委员行动”倡议,创新开展“联站到家进室办实事,助力乡村振兴委员行”活动:由市政协领导带队,各专门委员会牵头组织委员联系141个乡镇政协工作联络站,并在基层设立“委员之家”“协商议事室”。截至目前,委员参与实施乡村振兴项目522个,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6000多万元,开展政策宣讲239次,组织“四送”(送政策、送技术、送文化、送温暖)活动89场次。相关工作经验在全区政协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并获自治区党委改革办简报刊载。

 

  守护文化“根与魂” 激活振兴“精气神”

 

  河池拥有刘三姐歌谣、长寿、铜鼓、红色文化等丰富资源。2017年,河池市政协抢抓自治区政协文史馆建设机遇,多渠道筹措资金,与宜州区政协共同创建河池·宜州区政协文史馆,使其成为“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阵地。

 

  文史馆开馆以来,依托这一平台举办主题山歌赛、书画摄影展等活动10余场,吸引4万多人次参与;通过“书香政协”活动,向乡镇图书馆、农家书屋捐赠图书12万余册;组织编纂《河池文史》《河池扶贫史》等书籍,其中《河池扶贫史》荣获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17年12月,全区市县政协文史馆建设经验交流座谈会在河池市召开。

 

  作为“世界铜鼓之乡”,河池拥有民间传世铜鼓数量全国最多。2012年,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市政协持续关注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多次开展专题调研,拍摄《壮乡铜鼓绽光彩》专题片,推动铜鼓文化走进校园、社区、景区,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建言献策。2023年7月,该保护区成功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保护区。

 

  2021年12月,河池市行政中心搬迁至宜州后,市政协将“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列入重点课题。委员们深入宜州“九街十八巷”调研,形成《关于规划建设宜州历史文化街区的提案》,获市委领导批示肯定。几年来,河池市借助背街小巷改造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宜州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修缮改造,使其成为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来打卡。

 

  打造融合“新引擎” 探索振兴“新路径”

 

  2021年,河池市委成立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协主动担当,牵头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助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市政协组织市、县两级委员分赴11个县(区)深入调研,形成《关于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考察调研报告》,提出45个项目建议。此后,还持续跟踪田园综合体建设进度,围绕“运营管理”“业态融合”“利益联结”等主题开展协商。

 

  为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市政协牵头制定市级田园综合体考核验收办法,明确“多元业态”“多方共建”“农民受益”等核心指标,推动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获得收益。

 

  如今,河池已建成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1个、市级田园综合体34个,覆盖100个行政村(社区)、21.3万群众,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长的目标。相关工作经验被自治区党委改革办〔2025〕第4期简报刊载,为全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河池方案”。

 

  十年奋楫笃行,十年春华秋实。河池市政协从跨区域协作的“推动者”、乡村振兴的“实干者”,到文化传承的“守护者”、农文旅融合的“探索者”,始终与老区发展同频共振、与群众同心同向。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开局的新起点上,河池市政协将继续以初心为笔、使命为墨,在老区振兴壮丽征程中,书写更多的时代新篇。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