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届自治区政协举行第12期“同心”讲座 孙大伟出席
- 全区政协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召开 陈刚提出工作要求 孙大伟出席并讲话
- 铸魂赋能 蓄力前行 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举办2025年机关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
- 孙大伟深入崇左市龙州县宁明县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费志荣在自治区政协界别协商会上提出 加快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刘咏梅率队赴崇左市开展调研 搭建多元平台 拓宽传播渠道 构建面向东盟的文化传播体系
“点”亮产业路 “燃”起振兴火
——博白县政协以“产业振兴 委员行动”助推乡村振兴纪实
□ 本报通讯员 朱 坤
博白空心菜脆嫩爽口、那林鱼鲜甜回甘、桂圆肉蜜香醇厚、狮头鹅肥而不腻……这些烙印着博白地理基因的特色农产品,既是闪亮的地域名片,更是撬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坚实支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博白县政协立足县域实际,以“产业振兴 委员行动”为总抓手,号召全县政协委员怀揣赤子之心、扛起履职之责,带头创业兴业、示范引领发展,在夯实传统农业根基、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的基础上,持续助推林果、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天地间,用实干彰显“政协担当”,以实绩诠释“委员之为”。
聚焦粮食安全 筑牢丰收之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乎国运民生、连着千家万户。作为广西水稻种植大县,博白县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80多万亩,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等殊荣。为推动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县政协多次组织委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种粮大户,摸实情、听诉求、谋对策,通过专题协商会集智聚力,以高质量提案建言献策,全力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耕地保护力度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升级、水稻制种产业做强,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地生根。其中,《做强博白县水稻制种产业的调研报告》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直接促成《博白县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建设工作方案》出台,推动全县水稻制种产业向育繁推一体化、组织化、规模化、可持续化方向稳步迈进。
县政协委员、博白县桂客农业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超带领企业打造“从种到销”全链条服务体系,集水稻优良品种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稻谷烘干、大米加工销售于一体,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更省心。如今,该公司建成40亩现代化水稻育秧基地,单季育秧能力达2万亩,累计为5万亩农田提供社会化服务。同时,通过与博白县绿茂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携手,发展优质稻订单生产17万多亩,让“博白大米”香飘四方。企业与合作社也先后荣获“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
“保障粮食安全,种业是核心。”县政协委员、种粮大户李武海深谙此道。他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进水稻制种机械化技术,建起标准化水稻制种基地,让传统制种产业插上“科技翅膀”。合作社带动100多户农户参与制种,帮助30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辐射全县近10个乡镇,成功获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2025年,合作社水稻制种面积达1.23万亩,生产杂交水稻种子400万斤,产值突破4000万元;支付土地租金600多万元,发放农民工工资1000多万元,让种粮农户实实在在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聚焦地域资源 激活特色之脉
“三农”工作千头万绪,找准切口才能精准发力。县政协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等工作的热点难点,通过“看现场、听汇报、问实情、访农户、研对策”多维度调研,开展5场专题调研活动,形成5篇高质量调研报告。同时,狠抓成果转化,将《加强“博”字号品牌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特色品牌与支柱产业》列入重点提案督办,让调研成果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博白空心菜,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曾因“水土不服”难以异地种植。县政协委员、博白县友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甘娴刻苦钻研土壤改良技术,终于突破这一难题,让空心菜在县内多个乡镇“落地生根”,累计带动种植基地6000亩,年产量达100万斤,产值达300万元。为让“小空心菜”卖出“大价钱”,她牵头举办博白空心菜品鲜节,通过直播带货、商超直供等方式拓宽销路,借助冷链物流将脆嫩的空心菜销往广东、湖南等地,带领上百户农户共同致富,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日赚300元至600元。
在博白县东平镇,4000余亩火龙果基地绵延成片,翠绿的枝叶间缀满沉甸甸的果实,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丰收画卷。这片郁郁葱葱的果园,正是县政协委员、博白县东平镇新业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傅俊明精心打造的“创业版图”。他采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不仅规模化种植火龙果,还配套建设加工基地、选果分级包装生产线及电子商务公司,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带动1000多人就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成功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桂红龙1号”火龙果新品种,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地区累计推广种植超过10万亩,带动5万多人增收。该品种及高产示范推广项目先后荣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让“博白培育”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聚焦品牌建设 打响美食之名
近年来,博白县大力实施美食强县战略,全力打造客家美食百亿产业,让客家美食香飘四海。但与此同时,知名品牌不多、产业规模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发展。为破解瓶颈,县政协精准发力,组织开展“培育发展客家美食产业”“拓展博白白切品牌,做强做大客家美食产业”专题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报送县委、县政府后,相关建议被充分吸纳。县政协主席詹博牵头推进文旅强县工作,多次组织召开协商座谈会,专题研究客家美食产业培育发展,推动美食行业向规范化、品牌化迈进,完善“种植+加工+餐饮+文旅”融合链条,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入局,让客家美食产业“火”起来、“强”起来。
县政协委员、广西南流江畔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梁耀辉,就是客家美食的“推广使者”。2023年,他创立“南流江畔”广西客家菜品牌,在南宁市开设5家连锁门店,食材大部分源自博白本土,主打那林鱼、博白空心菜、狮头鹅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原汁原味的客家风味和优质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为让博白客家菜被更多人熟知,他玩转新媒体,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发布美食短视频;积极“走出去”,参与各类美食大赛;主动“搭平台”,牵头举办首届博白空心菜品鲜节、首届南流江畔博白白切非遗嘉年华暨广西客家菜美食大赛等活动,让“南流江畔”成为广西客家美食文化的领军品牌。
博白白切美食,以白切鸡、白切鸭、白切鹅、白切猪手等闻名遐迩,是博白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县政协委员、广西积木造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子瑜,深耕广西客家餐饮市场多年,以“博白白切”为主打产品,结合客家特色饮食习惯,推出“客家药膳汤”“客家小碗菜”“博白小吃”等配套产品,让传统美食焕发新活力。为保障食材品质,他在县内建立富硒种养供应基地,从源头把控口感与安全。如今,他的门店已在南宁开设十余家,让博白白切美食在南宁餐饮市场站稳脚跟、打响品牌,成为传递客家文化的“味觉名片”。
聚焦科技赋能 点燃创新之火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是产业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县政协聚焦智慧农业建设,组织开展“加强智慧农业建设,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组建调研组远赴山东省阳谷县、莘县、冠县等地考察学习,带回了建设智慧制种核心示范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专业化人才梯队、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等11条“金点子”,均被有关部门采纳落实,为博白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县政协委员、广西桂良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桂良,大学毕业后便扎根农业一线,是名副其实的“新农人”。近年来,他敏锐嗅到智慧农业的发展机遇,将企业业务转向智慧农业、无人机飞防与植保技术推广领域,成为大疆农业无人机官方授权服务商。他不仅销售无人机,更致力于技术推广,常态化开展飞防作业技术培训、病虫害精准防治、安全施药标准化指导,在水稻、甘蔗、果园、林业等领域推广无人机应用,培育出一批本土化“懂农艺、懂科技”的职业飞防队伍。截至目前,公司已培训200余名无人机飞手,其中不少人成为乡村创业的“领头雁”。刘桂良先后被选派为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博白县农业农村局特聘技术员,公司也多次获评优秀农业科技服务单位、无人机推广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县政协委员、博白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胡莹莹,是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她全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在亚山、双旺、东平等镇建起3个县级农业科技示范点,将水稻秸秆—绿肥联合利用养地节肥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火龙果一年三茬产期调节等多项主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培育10个种植业类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稻—稻—菜”双季稻轮作、无人机植保、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她主持实施广西供深供港及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广西“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基地建设项目,推动全县新增广西供应深圳农产品示范基地1家、广西“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基地1个,让农业科技真正成为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金钥匙”。
沃野铺锦绣,乡村展新颜。谈及下一步工作,县政协主席詹博表示,博白县政协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怀揣对乡村的深厚情感、带着对群众的真挚关怀,引导和带动广大政协委员扎根基层办实事、立足岗位做好事,在助推博白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勇担使命、再立新功,让产业之花在乡村大地上愈发绚烂,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