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志荣赴藤县调研时提出 整合特色资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巫家世在自治区政协对口协商会上提出 预防出生缺陷 守护生命起点健康
- 自治区政协召开主席会议 孙大伟主持并讲话
- 钱学明到防城港、北海开展专题调研和民主监督活动
- 费志荣在自治区政协专题调研座谈会上提出 凝聚政协力量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 孙大伟在自治区政协专题协商会上指出 汇聚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强大合力
《协商在河池》品牌打造的实践探索与启示
□ 黄 炼 冉景峰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河池市政协创新打造《协商在河池》全媒体协商品牌,将协商民主延伸到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在田间地头汇聚发展“政”能量,为基层政协深化履职为民提供了参考。
一、构建全媒体协商矩阵,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一)创新载体:从物理空间到数字场域的协商网络拓展
河池市政协以贴近群众为核心,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全媒体协商矩阵。实体平台按有阵地、有标识、有组织、有机制、有活动、有成效、有档案的“七有”标准,在全市141个乡镇(街道)建“政协工作联络站”,604个村屯社区设“协商议事室”,75个单位创“委员工作室”,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协商网络。在此基础上,2022年开始,联合河池广播电视台开设《协商在河池》电视栏目,同步在广播、网站、手机TV及视频号、抖音等平台播出,通过纪实镜头呈现政协委员、部门负责人与群众面对面协商场景,将协商从封闭会议室推向大众视野,实现了协商民主从“小众参与”到“大众知晓”的转变。
(二)机制创新:建立多层级协同的协商运作体系
为确保全媒体协商平台高效运转,河池市政协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在内容生产上,实行“市县轮值制”,由市政协和各县(区)政协轮流摄制,每期根据不同的工作特点选择具体个案切入,既保证了节目素材的丰富性,又调动了基层政协的积极性。议题筛选坚持“小切口、大民生”,聚焦社会热点、民生堵点问题,协商流程形成“选题—调研—协商—反馈—督办”闭环,确保“议题来自群众、协商服务群众、成果惠及群众”。比如,凤山县在天峨至巴马高速公路征地协商中,通过议事平台不到一年完成了4289亩土地征用及相关房屋拆迁、水柜迁移等。
(三)品牌辐射:催生基层协商的“百花齐放”效应
《协商在河池》的示范效应,激发各县(区)创新活力,形成多样化协商平台。金城江“金诚协商”、巴马“巴望协商”、大化“达化协商”、都安“有事‘都’协商”及罗城“流动协商议事室”等特色品牌相继涌现,共同构成了河池协商民主的“百花园”。其中,罗城“流动协商议事室”在助推小长安镇药王谷项目建设中,针对突出问题,将协商搬到田间地头,通过流动协商的方式,解决了群众思想观念转变、土地流转租金、用地补偿等问题,展现了“流动协商议事室”的独特魅力,彰显了品牌辐射效应。
二、解决民生痛点难点,彰显协商民主制度优势
一是聚焦民生福祉,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协商在河池》全媒体平台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理念,将镜头对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协商议事助推民生难题得到解决。例如,南丹县县城农贸市场火灾事故后,针对企业经营困难、商户财产受损、群众买菜难等突出问题,县政协通过“有事好商量”全媒体协商,协调各方利益,帮助市场重建、商户复工、群众复市,实现了企业、商户、群众“三赢”的局面。据统计,《协商在河池》栏目开播以来,已先后展示80多场次的基层协商议事活动,推动解决1600多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化解基层矛盾纠纷500多起。
二是助力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振兴动能。《协商在河池》栏目主动聚焦产业发展中的堵点问题,通过协商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动力。其中,天峨县政协在服务“天峨红”茶叶产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协商赋能尧山茶香》协商节目,有效助力“天峨红?尧山茶”生态名片的打造,推动尧山岩口古茶产业焕发新活力。
三是传播协商文化,培育基层民主意识。通过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基层协商案例,《协商在河池》栏目在“润物无声”中传递“有事好商量”的协商理念,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协商民主、参与协商议事,从“围观者”变“参与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声”,基层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三、探索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衔接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准协商民主方向
《协商在河池》栏目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协商全过程,确保议题围绕中心工作、过程体现党的主张、成果服务发展大局。这一政治自觉体现在议题聚焦党政重视、群众期盼的问题;组织上发挥政协党组领导和委员主体作用;成果转化为党政决策部署,确保协商民主服务发展、造福群众。
(二)立足基层实际,创新协商方式方法
从实体到全媒体平台,从固定到流动协商,从会议到田间议事,让协商更接地气、方便参与,河池市政协通过平台、形式、机制上的突破,将《协商在河池》栏目的传播优势与政协制度优势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实现协商过程可视化、成果具象化、理念大众化,彰显了协商魅力,扩大了政协影响。
(三)注重成果转化,确保协商取得实效
解决问题是协商的目的。河池市政协将成果转化作为关键,建立跟踪督办机制,栏目通过“回头看”推动问题解决。比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1000亩工业园区用地征收中,“流动协商议事室”不仅解决租金、补偿等问题,还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协商—落实—反馈”闭环,让群众切实感受协商价值,增强对协商民主的信任。
(四)强化委员担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市、县两级政协700多名委员担任协商议事室指导员,深入基层,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民意收集者、协商组织者,架起党政与群众的沟通桥梁,为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提供了人力保障。实践证明,在政协的精心组织和委员的踊跃参与下,《协商在河池》全媒体协商进一步推动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效衔接,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让“政协离自己很近,委员就在身边,协商促成好事实事”融入老百姓的心间。
(作者分别系河池市政协研究室副主任,河池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