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志荣赴藤县调研时提出 整合特色资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巫家世在自治区政协对口协商会上提出 预防出生缺陷 守护生命起点健康
- 自治区政协召开主席会议 孙大伟主持并讲话
- 钱学明到防城港、北海开展专题调研和民主监督活动
- 费志荣在自治区政协专题调研座谈会上提出 凝聚政协力量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 孙大伟在自治区政协专题协商会上指出 汇聚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强大合力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政协履职
□ 梁志明
作为数字技术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正全方位、深度地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更是以“润物细无声”之势重塑社会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人工智能全新定位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
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建设智慧政协为抓手,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服务和驱动作用,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浪潮,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政协履职深度融合,打造政协工作突出特色,助力委员履职高效快捷,促进政协工作提质增效。
一、人工智能融入政协履职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在企业的应用率已达83%,远超全球平均水平,还快速渗透至政务、教育、医疗等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核心引擎,很多领域、场景的应用已证明AI赋能的乘数效应。比如,在政务服务领域,深圳率先打造的“AI+政务”标杆,实现民生事项“秒批秒办”。
数据是信息时代的“石油”和“血液”。《全国政协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要推动政协履职进行“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对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智能的全方位、深度地融入,必将重构政协履职的三维图景,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因此,准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新趋势,提升以“数智”赋能“智慧政协”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新时代强化政协智力优势、打造政协工作突出特色、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今年初的“新春第一会”上强调,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要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面对人工智能浪潮,基层政协应快速“自我觉醒”,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政协履职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力促政协工作理念、机制、方法全面提升。
二、人工智能赋能政协履职的迫切需求与应用前景
(一)推动政协工作从“人力驱动”走向“智能增效”
在协商议政方面,人工智能能够自动生成热点议题图谱,精准锁定协商方向,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委员随时随地参与协商议政活动。同时,对协商建议进行可行性分析,生成量化评估报告,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在提案工作方面,人工智能能够自动提取“建议关键词”,匹配政策库、案例库等实时数据,分析办理可行性,做到匹配承办部门,进行精准推送。同时,还能实时跟踪办理情况,对超期未办提案自动触发督办机制,办理后进行质量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自动评议是否需要开展“回头看”。
(二)促进委员履职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赋能”
将人工智能融入委员履职日常,有助于为提升委员工作质效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比如,对政协调研而言,人工智能能够根据调研课题,实时整合政府官网、社交媒体、行业报告等多源数据,精准抓取信息,使意见建议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收集社情民意信息方面,人工智能能够整合12345热线、信访数据、网络舆情等数据信息,构建社情民意“数字画像”,精准识别民生痛点。
(三)力促政协形象从“传统符号”走向“活跃IP”
在机关办公层面,依托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各类法定公文,识别涉及部门及人员,智能进行流程流转,并实时追踪办理进度,实现智能任务分派与督办,提高工作效率。在委员管理层面,人工智能能够对接委员履职的各种线上平台,自动提取委员的提案数量、发言频次、参与调研、开展社会公益等基础数据,对委员的履职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和动态评估,为委员考核和表扬提供科学依据。在群众参与层面,传统协商平台受限于物理空间,普通群众往往“看得见,摸不着”,人工智能为搭建“永不落幕的协商平台”提供支撑,能够让协商民主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政协履职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顶层设计,绘就AI赋能蓝图
一是坚持理念先行。依托政协现有的学习体系,加强对委员、机关干部的人工智能思维培训,引领理解“人工智能不是替代人工,而是延伸能力”,破除“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误区。二是强化标准引领。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技术应用标准,明确核心场景技术参数,统一数据接口、安全规范和应用场景,确保从上到下能够“一路贯通”。三是加强人才筑基。成立地方“AI政协”人才管理办公室,组建“AI人才智问库”,把科技企业、科研机构专家都吸引进来,为推动履职需求与技术的精准对接提供人才支撑。
(二)深化技术应用,搭建AI赋能平台
一是打造“中枢大脑”。研发集协商、民主监督、提案办理、信息收集、委员履职、机关办公、公众参与于一体的应用矩阵,每个模块按照应用场景,接入相应的AI模型。二是激活“数据要素”。建立自治区级或市级政协组织数据中心,在汇聚政策、履职、社情、媒体等各类数据资源的基础上,打通与政务等部门的数据接口,激活部门之间的数据资源。三是打通“神经末梢”。研发集参与协商议政、民主监督、提案督办等功能于一体的移动端口,在基层委员联络站部署“AI协商驿站”,建立智能民意收集终端、远程协商视频系统、政策模拟体验等模块,激发群众参与。
(三)完善保障机制,筑牢AI赋能根基
一是建立平台运行保障机制。把搭建、运营人工智能平台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投入稳定供给机制,为数字化改革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二是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在推动自治区、市、县三级政协实现信息互通、措施互补、成果互享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动对接。三是建立安全监管机制。坚持把意识形态安全放在首位,加强舆情监管,制定应急预案,明确突发网络事件发生、报告、响应、结束、善后等各个处置环节的工作事项。同时,做好数据保密工作,制定《问责条令》,明确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方式以及问责情形,为平台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确保AI赋能不偏离协商民主的本质。
(作者系灵川县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