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届自治区政协举行第12期“同心”讲座 孙大伟出席
- 全区政协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召开 陈刚提出工作要求 孙大伟出席并讲话
- 铸魂赋能 蓄力前行 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举办2025年机关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
- 孙大伟深入崇左市龙州县宁明县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费志荣在自治区政协界别协商会上提出 加快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刘咏梅率队赴崇左市开展调研 搭建多元平台 拓宽传播渠道 构建面向东盟的文化传播体系
“指尖技艺”激活“增收密码”
——河池市政协协商建言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
□ 本报通讯员 黄 炼 覃宝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战略任务。为深入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近日,一场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开发利用,增加民族地区群众收入”为主题的界别协商会在河池市举行。该市政协委员代表、县(区)政协以及工业和信息化局、文广体旅局等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民族手工艺传承发展的痛点难点建言献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为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探寻新路径。
文化瑰宝蕴潜力:传承现状与发展瓶颈
协商会伊始,河池传统手工艺九大核心品类的代表作品展示引人注目:工艺精湛的壮锦、图案细腻的瑶族刺绣、造型独特的毛南族花竹帽,还有风格各异的陶瓷、金属工艺品,这些凝聚着民族智慧的“指尖瑰宝”,让参会者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发展潜能。
“河池作为广西重要少数民族聚居区,8个世居民族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资源。”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韦爱銮在通报调研情况时介绍,目前全市已形成刺绣染织、工艺陶瓷、金属工艺等9大品类,拥有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5人,建成非遗工坊、工作室82个,初步构建“非遗+传承人+文创+工坊+旅游”发展模式。
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河池手工艺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东兰县传统壮锦民族服饰工艺品有限公司依托自治区级非遗技艺,2024年总产值达1050万元;南丹县八圩瑶族乡团结社区合作社通过蓝靛染布技艺,带动100多名群众就业,人均月收入近3000元,订单远销欧洲;都安瑶族自治县臻艺瑶族服饰非遗工坊形成“产研学游销”生态链,300多名妇女靠“文旅饭”月均增收近3000元。在文化价值转化方面,宜州钩针作品《伊夏曼舞》获全国“金凤凰”金奖,环江花竹帽成为外交部广西推介活动伴手礼,南丹白裤瑶服饰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然而,与贵州、云南等先进地区相比,河池手工艺产业仍面临“成长的烦恼”。专题调研报告指出,传承后继乏人问题突出,东兰县壮锦织造从业者平均年龄超55岁,近三年无30岁以下青年系统学习;天峨县刺绣工作室学员因“耗时收益低”留存率不足20%。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不完善、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同样制约发展,90%以上从业者为家庭作坊,电商应用滞后,仅30%企业开通线上平台,年线上销售额超百万元企业不足5家;“手工艺+旅游”多为静态陈列,体验式消费占比不足10%,未能形成消费闭环。
集智聚力破难题:创新路径与务实良策
“推动民族手工艺品‘进景区’,是实现文化传承与群众增收最直接的结合点。”市政协委员、市文广体旅局文化遗产科科长石重媚结合调研实践建议,推动产品从“纪念品”向“体验品”“消费品”转型,在宜州刘三姐故里、南丹瑶望天下等景区开设壮锦编织体验课、瑶族蜡染DIY等互动项目,同时将手工艺品融入景区民宿软装、餐厅陈设,让文化元素成为旅游消费的“必需品”。
针对传承断层问题,市政协委员、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广体旅局副局长兰秀玉建议,借鉴三星堆盲盒的“体验式”思路,打造“毛南非遗研学专线”,设计99元至159元“非遗微工坊”体验套装,通过“一日匠人”课程吸引年轻人参与;优化传承人补助机制,将县级基础补助从1500元提至3000元以上,按收徒数量、创新产品销量实行分档奖励。
“要构建科学完善的传承体系,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天峨县事业单位登记中心主任刘晓军委员提出,应建立市、县、乡三级传承人培养体系,推动“非遗进校园”常态化,编写铜鼓文化、壮锦编织等乡土教材,同时利用VR/AR技术建立传统工艺数字数据库,对铜鼓铸造、花竹帽编结等濒危技艺进行3D建模保存。
罗城、南丹、东兰、都安四县政协分别结合本地实际发言。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政协建议完善手工艺档案数据库,利用电商平台拓展市场;南丹县政协提出打造“一乡一品”手工艺集群,推动银饰、刺绣向时尚配饰转型;东兰县政协聚焦铜鼓文化、壮锦技艺两大核心资源,建议设立2000万元发展基金,开发铜鼓纹样服饰、壮锦智能手环等国潮产品;都安瑶族自治县政协则呼吁推动“手工艺+电商+民宿+研学”深度融合,将瑶绣、藤编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延伸产业链条。
面对委员和基层提出的问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文广体旅局现场回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表示,将推动手工艺与现代工业融合,建设“河池传统手工艺数字化营销平台”,设立“手工艺专项贷”,培育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市文广体旅局透露,目前正与河池数智电商基地合作,计划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电商培训,通过直播展示工艺技艺和介绍文化故事,打造“河池有礼”区域公共品牌,推动手工艺品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价值转化促增收:协商成效与实践赋能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民族地区群众增收的‘金钥匙’。”市政协领导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从贯彻文化强国战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文旅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维度,深刻认识手工艺传承开发的重大意义。当前河池正面临政策机遇叠加的发展窗口期,要主动对接市委“建设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的部署,推动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协商会后,参会人员前往河池数智电商基地考察,实地了解直播电商、线下新零售等“IP 电商+产业融合”新模式。在“河池有礼——官方直播间・河池民族手工艺品专场”直播间,主播现场演示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向网友讲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直播间在线人数实时攀升。“通过这样的平台,我们的手工艺品能走出大山,让更多人了解河池的民族文化。”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工匠罗华清感慨道。
据悉,河池市政协将把此次协商会达成的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持续跟踪手工艺产业发展情况,通过专题视察、提案督办等方式,推动相关部门落实扶持政策,助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增收,为建设“六新河池”注入文化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