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治区政协委员视察团赴防城港市视察
- 刘咏梅在自治区政协界别协商会上提出 深化全民阅读 共建书香社会
- 孙大伟走访慰问抗战将领遗属
- 自治区政协召开主席会议 孙大伟主持并讲话
- 自治区政协组织党外委员视察团赴南宁崇左开展专题视察
- 自治区政协委员视察团赴南宁视察
将“生态痛点”转变为“发展亮点”
——河池市政协协商建言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本报通讯员 黄 河 林秋月
“科技赋能是增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质效的重要突破口。”
“我们要跳出‘就山治山’的思维模式,以‘修复+’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可持续发展。”
……
近日,河池市政协召开“科学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助力河池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对口协商座谈会,就河池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进行协商议政、建言献策。
河池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丰富,初步探明9种金属保有储量居广西首位,其中锡金属储量居全国之首,铟金属储量名列世界前茅,锑和铅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二。早期开采阶段重资源开采、轻环境保护,导致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问题长期存在。如何将“生态痛点”转变为“发展亮点”,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市政协委员、金城江区政协主席蒙仕林建议,加快搭建“矿山生态修复数字平台”,引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土壤传感器数据等先进技术,推动实现“一矿一档”动态监管,提升修复治理质效,让技术红利转化为生态红利。同时,将修复治理后的土地纳入“乡村振兴资产包”,通过“国企+村集体”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生态红利反哺治理投入。
“我们要学会运用系统思维重塑治理逻辑,进一步强化联合监管责任,推行联动协同的执法治理模式,这样才能形成协同共治合力。”市政协委员、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政协主席银建林认为,河池矿山毗邻省市多,应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主动与毗邻省市建立“矿山修复执法联盟”,共享交界矿区卫星遥感数据,定期开展联合巡查,破解边界区域监管难题。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争取上级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对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如税收减免、土地政策优惠等,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矿山生态修复领域。探索建立矿山生态修复基金,为修复工作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市政协委员、经济和资源环境委主任刘帆建议。
市政协委员莫旭展提出,结合推进河池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推进“生态修复+碳汇交易”,探索将修复后的森林、草地等资源纳入碳汇交易体系,既可以争取国家自愿减排市场支持,又能为“生态银行”储备价值。同时,还可以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修复+产业”模式参与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工程建设中,以市场化手段,让重大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从“输血式”投入转向“造血式”循环,增强修复治理内驱力。
会上,河池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林业局、财政局相关负责人针对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现场作出回应,积极进行沟通交流。
“科学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既是我们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河池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的重要抓手。”市政协副主席黄大东说,要发挥好人民政协职能作用,主动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推动“废弃矿山”变“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切实将困扰发展的“生态痛点”转变为“发展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