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治区政协委员视察团赴防城港市视察
- 刘咏梅在自治区政协界别协商会上提出 深化全民阅读 共建书香社会
- 孙大伟走访慰问抗战将领遗属
- 自治区政协召开主席会议 孙大伟主持并讲话
- 自治区政协组织党外委员视察团赴南宁崇左开展专题视察
- 自治区政协委员视察团赴南宁视察
联通政情民意 纾解急难愁盼
——昭平县政协擦亮协商品牌提升履职质效
□ 本报通讯员 刘学科
在昭平县黄姚镇界塘村,一家蜂蜜加工企业的院子里,几张板凳围成一圈,县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和电力部门工作人员面对面坐着,正在热烈交流。一场不拘形式的“板凳协商会”结束后,困扰企业多年的水电保障问题当场敲定了解决方案。这一场景,正是昭平县政协推动协商民主深入基层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昭平县政协积极创新履职机制,将协商场所从会议大厅延伸至田间地头、社区企业,变“坐等协商”为“上门协商”,打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政协来协商”工作品牌,切实让政协协商扎根基层、服务民生。
建机制、延触角,让协商深入一线
针对以往政协协商存在的覆盖面不广、参与度不高、时效性不强等问题,县政协系统谋划,从阵地建设、形式创新、网络赋能三方面推动协商工作向基层延伸。在全县12个乡镇、南宁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地区,以及茶叶、美食等特色行业领域建立政协委员工作站(联络站),使其成为收集民意、开展协商、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各工作站不仅设立固定的“政协来协商”议事室,还灵活开展“板凳协商”“庭院协商”“晒场协商”等一线活动,让协商走进村屯社区、工厂车间和田间地头。依托“昭平政协”微信公众号搭建线上议事平台,实现议题征集、过程直播、意见反馈等全流程线上运行,方便委员群众利用“指尖上的平台”参与协商,突破时空限制。
为确保“政协来协商”品牌行得稳、走得远、有实效,县政协配套出台《“政协来协商”工作规则》,建立分片包干、闭环管理、领导带头、考核评估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今年上半年,县政协围绕产业发展、民生实事等议题开展专题协商20余次,形成高质量协商成果16份,一批群众关心、企业关注的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切实打通了基层协商民主的“最后一公里”。
纾民困、解企忧,以协商服务发展
县政协始终秉持“协商为民”理念,推动委员下沉一线,听民声、纾企困,把履职成绩写在昭平大地。组织委员深入社区乡村、企业一线,收集教育医疗、养老保障、基础设施等民生诉求75条,实行台账管理、销号落实,已推动解决小区物业管理、道路硬化等民生实事30余件;开展专题协商议事28场,推动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变成民生“幸福清单”。
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优化营商环境部署,组织委员结对帮扶企业,通过出点子、引资源、提技能、“来协商”等方式精准帮扶。例如,针对部分茶企资金周转难题,推动昭平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定制专属信贷产品;通过“板凳协商会”多元协同,破解企业用水用电等经营困境。上半年累计为13家企业解决困难23个,进一步密切了政企关系,服务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2024年起,县政协紧扣全县中心工作,系统实施“六大委员行动”,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包括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委员行动”“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 委员行动”“乡村振兴 委员行动”“产业振兴 委员行动”“科教振兴 委员行动”“招商引资 委员行动”。今年上半年组织开展招商调研4次、座谈8场,成功引进总投资13.7亿元的“八角全产业链”项目。
强队伍、提质效,为协商注入活力
为提升履职能力,县政协实施“两支队伍”提升工程。组织委员开展全覆盖脱产培训,重点学习政治理论、政协业务及相关领域知识,夯实履职基础。推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学习”模式,提升团队协作与解决问题能力。举办新闻宣传、社情民意信息等专题培训8场,县政协连续6年获评广西政协报刊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积极选树先进激活力,在县政协机关、各参加单位及广大政协委员中评选表扬新闻宣传、提案工作、干事创业等方面的先进委员15名,营造比学赶超、创新争优的浓厚氛围。今年县政协还围绕县委、县政府“创新争优进位年”部署,谋划打造“政协来协商”品牌等六项创新工作,推动机关作风转变、效能提升。
县政协还持续创新提案工作机制,推动提案质量、办理实效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实行“菜单+订单”模式,引导委员提出“菜单式”提案,组织骨干委员开展调研撰写“订单式提案”。2024年以来,“两单”提案占比超过70%,提案精准度和操作性显著增强。强化协商与督办,实行领导领衔督办重点提案、专委会跟踪督办一般提案,近两年提案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从等待协商到下沉协商,从会议协商到现场协商,昭平县政协通过机制创新、流程再造、队伍赋能,构建起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相互赋能的新格局。“政协来协商”不仅成为昭平政协履职的亮丽名片,更为新时代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提供了扎实而鲜活的“昭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