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魂赋能 蓄力前行 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举办2025年机关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
- 孙大伟深入崇左市龙州县宁明县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费志荣在自治区政协界别协商会上提出 加快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刘咏梅率队赴崇左市开展调研 搭建多元平台 拓宽传播渠道 构建面向东盟的文化传播体系
- 自治区政协机关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自治区政协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孙大伟主持并讲话
党建引领聚合力 行动学习破难题
——河池市政协以“党的建设+行动学习”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 本报通讯员 陈海洋 黄 炼
今年以来,河池市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出“党的建设+行动学习”,为全市中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尽助推之力。市政协机关党支部行动学习实践案例入选自治区“机关党建+行动学习”第三批重点项目,是全区48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政协系统党建项目,工作经验在新华社《高管信息(广西)》2025年第37期刊载。
推行“联动式”行动学习,筑牢思想根基
行动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法,是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动党建与业务有机融合的新路径。市政协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的中心环节,深入贯彻“第一议题”制度,围绕基层党建“五基三化”重点任务,建立党组带头学、支部跟进学、书记示范学、党员集体学、委员参与学的“五学联动”学习机制。打造“专家辅导学、集中研讨学、党课切题学”理论学习矩阵,邀请民族文化专家开展专题辅导,引领政协委员、机关干部“两支队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明确“以行动学习破解学校教育堵点”的工作方向,梳理关键问题,找准“问题筛查—成因分析—建议提出”路径,形成以行动学习助推破解全市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难点堵点的工作思路。
开展“协作式”行动破题,聚力靶向攻坚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机关党建“一把手工程”,推动行动学习核心理念贯穿于党建工作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靶向攻坚,实现党建与行动学习深度契合、同题共答。构建“支部界别联动”工作模式,组织市政协机关党支部与市教育局、市民族宗教委机关党支部成立临时党小组,组建由机关党员干部、教育界委员、民宗系统业务骨干等20多人组成的行动学习项目团队,联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动学习调研6次,提出一批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采纳。比如,针对“传承人授课与教学进度冲突”问题,用“5Why分析法”助推教育部门出台“民族技艺课弹性课时制”;聚焦破解“乡村学校教师能力不足”短板,联合师范院校开展“送教下乡”培训,有效化解难题。同时,创新推行“党员委员联系制”,组织市、县(区)政协机关党员干部每人对应联系1至2名教育、民族宗教等界别委员,打造“1名党员+N名委员+1个学校联系点”网格化工作体系,近一年来结合民族节日组织开展“石榴花开一家亲”等专题报告102次、研学实践和文艺活动1150场次,覆盖师生30多万人。
建立“闭环式”行动机制,推进成果转化
构建“党建+行动学习+民主监督”联动工作格局,采取“调研—研讨—实践—复盘”的行动路径,形成闭环机制,推动问题解决从“碎片化整改”向“系统性治理”提升。在调研环节,组织行动学习队伍带着问题清单深入校园实地调查研究,掌握全面情况;在研讨环节,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建议,推出具有“基础标准+特色选项”的解决方案;在实践环节,将各方研讨形成的共识转化为可监督、可落地的具体举措;在复盘环节,通过“数据溯源—问题解剖—工具迭代”反思路径,推动工作机制持续优化。市政协通过建立“监督建议量化标准制度”,助推学校将“民族技艺课”列为“每学期必修课”,并从“学生参与度”等5个维度设置评估指标;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在“监督—整改”链条中加入“季度微复盘”,通过该机制调整优化建议3项,提交提案6件,推动乡村学校课程优质率提升。
通过推行“党的建设+行动学习”,引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落地。全市2172所中小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必修课程,实现教育规划全覆盖,新开发“山歌韵律与语文教学”“铜鼓文化与历史课程”等特色课例18个,其中3个课例入选全区民族文化教育优秀案例;与2024年相比,学校民族文化课程开设率从45%提升至95%,优质率从68%提升至80%;教育体系实现“小学重情感启蒙、初中重认知深化、高中重实践内化”的学段贯通,学生对“五个认同”认知度持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