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2-11-26
舌尖雅趣,人间清欢 ——读《山家清供》
2022-11-26 | 来源:广西政协报

舌尖雅趣,人间清欢

——读《山家清供》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宋代文人雅士,流行食蔬风尚,从苏轼这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便可窥见一斑。南宋词人林洪,对素食更是推崇有加,还专门撰写了一本以素食为中心的食谱《山家清供》。

山家,指山野之人、隐士或致仕官员;清供,指山野清雅自然食材,相当于今天的“绿色食品”。唐朝以前,中国人喜欢肉食,蔬菜是佐菜,或叫配菜。到了宋代,蔬菜终于以素菜的名目出现,《山家清供》中就有收录。全书分上、下两卷,写了104道菜,收录了以山野所产的蔬菜(豆、菌、笋、野菜等)、水果(梨、橙、栗、杏、李等)、动物(鸡、鸭、羊、鱼、虾、蟹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及独特风味等内容,书中涉及食疗养生、诗文掌故,是一部融饮食、养生、文学于一身的奇书。

林洪能诗会画,且精通饮食之道。作为一个志趣高雅的文人,林洪将每道菜肴冠以雅称,并引用诗词歌赋评析饮食之味,让读者不仅能感受宋代文人饮食的清雅别致,还能从中体会饮食之悠远意境。

拿菜名来说,什么“山海兜”“冰壶珍”“广寒糕”“蟠桃饭”“金玉羹”“香圆杯”等等,光看目录就会觉得自己吃的不是“饭”,该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宴。

 一些普通的菜肴,因为引用了诗词,顿时就有了意趣。比如“酥琼叶”,本是普普通通的烤馒头片,因为借用了杨万里的诗句“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便平添了几份雅致和韵味。

“山家三脆”是一种凉拌小菜,指的是用嫩笋、小蕈、枸杞头入盐汤焯熟,以香熟油、胡椒、盐、醋等作料的素食小菜。用这做成面汤,则称之为“三脆面”。林洪为此道菜肴写诗道:“笋蕈初萌杞采纤,燃松自煮供亲严。人间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这首菜评小诗犹如点睛之笔,将食材的采摘细节、烹煮燃料、味觉之鲜甜度一一展现,深化了对“山家三脆”的味觉感知程度。

在记述“青精饭”(用青精汁液浸泡米饭,再经过暴晒而得到的米粒)时,林洪引用了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句“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青精饭作为一种朴素的素食,时常出现在道家修仙之人的饮食当中,像李白、杜甫这样胸怀天下、爱君忧国之人,上天并没有善待他们使其年轻力壮时成就伟业,反而让他们在磨难中生出寻找青精饭等归隐的念头,实在让人扼腕叹息。结尾评述的诗不再局限于饮食之味的描述,而是多了一份家国忧思的情怀。

《山家清供》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讲述跟菜肴相关的掌故。比如“银丝供”,林洪记录了好友张约斋一天中午喝完酒后命人准备“银丝供”,且告诫说:“调和要好,又要体现本味。”客人都以为这道菜一定是脍(切细的肉丝)。过了很久,下人搬出一张琴,琴师弹奏了一曲《离骚》,客人方才知晓,“银丝”指琴弦,而“调和”是调弦,“真味”则出自苏轼的“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这些典故的插入,让我们看到了宋代文人的风雅,也让枯燥的菜谱变得生动有趣。

《山家清供》让人长了见识,原来粗茶淡饭也能吃出优雅,吃的最高境界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清和、雅淡与意境,人间至味是清欢!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