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办“升学宴”
汪 志
妻子参加一个朋友孩子的“升学宴”,回来跟我说:“当初我们商议并决定不给孩子办升学宴,是不是有点对不起孩子了?你看,这几天各个酒家中午和晚上的酒席爆满,都是升学宴,前批一本二本的,还有高职专科的,都成了一种风气了。”我说,别人办那是他的事,咱们管不着。我虽然不是公务员,但借孩子升学宴之名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是不妥的。再说,当初也是孩子自己主动提出来不办升学宴的,与我们不谋而合。
正说着,孩子从外面回来了,我问孩子,你今年考上大学,爸妈没有给你办升学宴,你不会生爸妈的气吧,要不,现在办也来得及?孩子直摆手,不办,坚决不办,有那钱大吃大喝,我方唱罢你登场,乌烟瘴气的,让双方都背上沉重的人情债,还不如出去玩几天陶冶一下情躁,放松一下心灵,快快乐乐去上大学。
该不该给孩子办升学宴?一直以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赞成方认为孩子寒窗苦读十几载金榜题名时,应该庆贺报答一下,再说以前吃别人的礼金这次借机收回来,正确。反对方认为,自古以来寒窗苦读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人生不断升华的一种境界,没有苦上苦,哪有人上人,孩子从小就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至于庆贺,其方式方法有很多,不以大吃大喝论英雄。而收回以前的礼金,其实这人情债是越背越重,这次你又邀请我,下次我还邀请你,久而久之,恶性循环。
其实,我们当初决定不给孩子办升学宴,是算了两笔帐的,一是人情帐:邀请人家吃升学宴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自己也不好意思,别人也为难,接受吧,如今的人情债太多,多如牛毛,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吃不起的。而就在我决定不办孩子升学宴的头一天,一位同事抱怨两天吃了两个亲戚升学宴共1600元,半月工资没有了,等三年后自己孩子金榜题名时也办升学宴,一定要收回礼金,瞧,这沉重包袱年复一年,如何是好。还有就是你去邀请别人,别人不一定买你的帐,多没面子呀,如此这么折腾让心灵受伤,索性不办了,实乃上策和双赢。另一个是经济帐:当初,拟计划邀请80名宾客共8桌宴席,每桌宴席费用1100元,另加烟酒等200元共计1300元,按本地礼金行情多为200元计,80人收礼金1.6万元,除去各类成本约1.1万元,实际净收入5000元。可暂时的高兴,早己埋下伏笔,日后的这80位宾客人情债必悉数偿还,今天收人家礼金赚了5000元,来日至少再付出1.6万,净赔1.1万元,这样的赔本买卖背上了人情,助长了大吃大喝,败坏了社会风气,弊大于利,大家都不愿意的。
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步入大学只是人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作为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抛弃那些旧的封建陋习和享乐思想,引领新时尚,放飞正能量。其实去年,身边的很多家长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如带着孩子去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开阔视野,面向未来。有的家长带孩子去本地的革命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上好大学前的生动第一课。而有的孩子则去打暑期工,挣钱是小钱,吃苦耐劳铭心是大事。
当下高考录取通知书正在陆续寄发,对于该不该给孩子办“升学宴”,我的愿景是: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彩云间。
- 第 1 版:要闻 青春热血镌刻太行之巅——写在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54周年之际
- 第 2 版:要闻 多地老龄化程度加深 如何面对人口发展新常态?
- 第 3 版:要闻 抗战烽火中的另一个“联大”
- 第 4 版:要闻 有知亦不可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