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峰
“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地振羽,至有情味……”秋日,读汪曾祺的《食豆饮水斋闲笔》,顿觉秋意盈怀,清苍疏旷。
不禁,忆起老家门前篱笆上的那一架扁豆!
经过一个夏天的滋长,这一架扁豆,在篱笆缠来绕去,宛如一挂绿瀑,又似一堵绿墙,挑出一嘟噜一嘟噜紫色的、白色的花朵,恰似无数只蝴蝶栖居其上,当一缕微风拂过,朵朵花儿翩翩起舞,仿佛展翅欲飞,俨然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彩画。
有的花谢后,结出的一枚枚扁豆荚,宛如一弯弯新月:白扁豆,是白月牙儿;紫扁豆,是紫月牙儿,俨如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印象中,每当吃罢晚饭,门前碧空,不觉一弯月儿初挂,一家人常常搬出竹椅,在篱下闲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一篱扁豆,散发出沁人的幽香,既芬芳馥郁,又提神醒脑,缓解了白天的疲惫,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
皎皎月光,从篱笆筛下,投下清凉的影子,宛如一幅水墨画。再看架上,一枚枚扁豆沐浴在月光中,晶莹剔透,熠熠闪亮,如一弯弯小小的月亮,若一只只可爱的精灵,似一枚枚玲珑的美玉,简直是月神的化身。
露水下来了。一颗颗,沾在篱笆上,于水银色的月光下,有一种“露似珍珠月似弓”的诗情画意。在这种意境的感染下,夜虫的音乐会开场了。其中,“唧唧,唧唧——”是蛐蛐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一丝秋夜的凄凉;“轧织,轧织——”是纺织娘奏出的天籁,轻盈细腻,清新悠扬,如山泉,似春雨,给人慰藉、美的感受。
“趁它们嫩着,赶紧摘吧,美美尝个秋!”一到天亮,当胭脂色的晨曦笼在篱笆上,扁豆架宛如一帧静美的油画。经过一夜露水的滋养,一串串扁豆长大了不少,宛如月牙儿悄悄变丰腴了。趁着露水,母亲将一枚枚嫩嫩的“紫月牙”“白月牙”摘下,不一会儿,那一只柳筐仿佛卧了一层小小的新月,紫白相间,好看极了!
仿佛拾了金元宝似的,母亲和我,眉眼笑得弯弯的,嘴角也笑得弯弯的,绿汁儿染了一手,香气在晨风中流淌。待筐儿堆满了,我俩抬着筐儿走向溪边,给豆荚去筋、清洗。豆荚浸在碧水中,沉沉浮浮,宛如月牙儿在洗浴,简直漂亮极了,让人怎么也看不够。
灶火红,炊烟白。“嗤啦——”只见母亲,将一片片五花肉丢入冒烟的砂锅,慢慢爆出了油,将扁豆倒入,开始不停翻炒,直至出水,添入精盐、米醋、姜片、花椒,将美味的嬗变交与时间,慢慢炖。
渐渐地,扁豆有了烟火气,变成了“青月亮”“蓝月亮”!
晚餐时分,一盏橘色的小灯,照着灶台,锅旁围着一家人。此情形,让人联想起世界著名油画大师凡高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借着余烬,扁豆在锅里滋滋地响着,只见筷子七起八落,烫烫地送进一张张嘴里,化作开心、幸福、满足!
偶读扁豆诗,意外发现一则趣闻:清代有个叫方南塘的人,到异地做官,因事务缠身,久未归家,妻子不免心生幽怨,因洞悉丈夫的软肋,于是去信一封,告诉他家门前的扁豆花开了。
拆开信,方南塘遥望家乡,思绪萦怀,夜不能寐,作诗一首,快快寄回。当妻子收到回信不久,终于等到了爱人的归来。诗曰:“老妻书至劝还家,细数江乡乐事赊。彭泽鲤鱼无锡酒,宣州栗子霍山茶。编茅已盖床头漏,扁豆初开屋角花。旧布衣裳新米粥,为谁留滞在天涯。”
此诗,对游子的诱惑,决不亚于晋代张翰的莼鲈之思,“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方南塘的这一首诗,该勾起多少游子的乡愁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凝望着这一弯薄薄的上弦月,我又想起了老家的扁豆架,紫月亮呀白月亮,你们还在那里吗?
- 第 1 版:要闻 让“协商之花”开满瑶山 ——都安瑶族自治县政协打造“有事‘都’商量”协商品牌纪实
- 第 2 版:要闻 凝聚“政”能量 “协”创文明城 ——扶绥县政协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侧记
- 第 3 版:要闻 浪漫七夕:文化“加持”不断,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 第 4 版:要闻 苍耳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