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昌伶 龙介池
河池山川灵秀,人文荟萃,自古以来文化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原文化的不断拓展,河池被纳入汉文化统治区域,河池文化由此成为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织、长久发展,衍生出璀璨夺目的河池特色文化,丰富了华夏文化内容,积淀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在历史的长河中,河池秀美的山川以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这里也因此成为文人会聚、诗情馥郁的文化胜地。自唐宋以来,河池大地涌现了众多的文化精英,他们从四方汇聚而来,或驻足守望,或长久栖身,或长眠于斯……宋之冯京、余靖、黄庭坚、赵抃、张自明、范祖禹,明之张烜、岳和声、徐霞客、彭举、郭子卢,清之于成龙、查礼、李文琰、商盘、石达开、郑献甫,近现代之蒋百里、竺可桢、马一浮、丰子恺、田汉、巴金等等,面对河池的奇山异水,或吟啸徐行,或把盏邀月,对酒当歌,兴之所至,挥毫泼墨,一些诗词歌赋刻到岩石之上,于是河池大地翰墨飘香,传之久远。
据考古和史料记载,在整个广西,河池的历代碑刻数量仅次于桂林,仅宜州留存的文字碑刻就有230多处。这些历代河池碑刻,内容涵盖了河池地方建制更替、时政兴衰、历史人物、兵事战乱、民生诉求、教育发展、宗教文化、交通建设的历史概貌以及地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秀美的山水风光。其中,有全国最早的“五百罗汉名号碑”、保存壮族古文字最多的“壮文碑”、明惠帝“泣血”碑、清嘉庆帝“御题长寿诗碑”等。这些碑刻,不仅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有不可估量的文化研究价值。从书法角度来看,黄庭坚谪居宜州所作行书《范滂传》、草书《李太白忆旧游诗》,石达开率部在宜州北山的“唱和诗刻”、于右任题“子华公园”等,堪称精妙,不仅成为河池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此外,一些巨幅摩崖石刻,如宜州古城峒的宋代《铁城记》《铁城颂》,宜州南山“寿”字石刻、余靖题诗等,气势恢宏,彰显了河池文化的大气与豪迈,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河池人向着文化的高峰迈进。
这些墨宝,散落在河池的名山大川,如耀眼的星辰,点缀着河池灿烂的文化天空,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这些文化底蕴,绵延了河池文脉,振兴了河池文艺。新中国成立以来,河池的书法艺术人才辈出,涌现出了诸如潘琦、任杏生、韦克义、刘德宏、石锋、杨耀春、黄河、龙介池、蒙麓舟、卢和华、谭孔孙、王金宝、蒙仁甲、韦廷贵等一大批在全国、全区有名的老中青书法家,他们勤学苦练、互相激励、突破创新,创造了诸多佳绩。他们的作品多次入展国家级书法展和广西历届书法展,有的获得过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奖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马瑶族自治县被中国书协授予“中国书法之乡”,广西首个兰亭小学在巴马县挂牌创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功申报“广西书法之乡”,河池市书画院挂牌成立并举办系列书画创作、宣传和展览活动,这些都在说明河池的书法创作环境十分优良。
如今,在广西书协的指导下,河池书法梯队正稳步前行,书法艺术创作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外出拜师学艺和网络培训等方式,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加入书协组织,壮大了书法创作队伍,更多的书法新人崭露头角,初露峥嵘。这让我们看到了河池书法艺术发展的光明前景,也看到了河池文化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作者龙介池系河池市书协主席;彭昌伶系河池市书协副主席)
- 第 1 版:要闻 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开幕
- 第 2 版:要闻 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开幕
- 第 3 版:要闻 东博会和峰会20年带给广西的蝶变
- 第 4 版:要闻 文化自信赋能河池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