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3-09-18
背带:民族的艺术、母爱的纽带
2023-09-18 | 来源:广西政协报

罗大军

 

  正如有歌谣所唱:“脐带割断背带连,孩儿不离娘左右。聆听呼吸和心跳,梦里醒时有温暖。”许多人的幼儿时光是在母亲背上度过的。记忆里有日夜辛勤劳作的母亲,还有母亲背后色彩斑斓的图案,子心贴母背,冷热相依偎,背带所传递的那份温暖和安逸,是一生中无法磨灭的温馨记忆。

 

  背带其实就是一块“T”字形的长宽布,中部护着婴儿头背部,从胯下兜起孩子的臀部,包裹着孩子背部贴在母亲背上,背带两头从肩上绕往胸前,交叉后经过腋下绕回婴儿背后,再交叉经婴儿胯下,托起婴儿臀部和双腿,再绕到母亲腰间打结缚紧,形成最简单而实用的摇篮。在过去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模式的河池农村地区,妇女们生孩子后除了照料婴幼儿之外仍需承担繁重的田间劳作,背带无疑是两全其美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包裹住孩子,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依托,一方面又解放了妇女的手脚不影响其劳作。婴儿躺在背上随着母亲的动作而颠簸起伏,背带自然就被喻为母亲背上的摇篮。

 

  《史记·卫青传》载:“襁,幅八寸,长一丈二尺,以负小儿于背”。背带在古代被称为襁,俗称“背兜”“背扇”“背纳”,是背负婴儿所用的布兜,是世代相传的育婴工具和民间工艺品。

 

  红水河流域壮族、毛南族、水族、苗族、仫佬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用背带背幼儿的习俗和文化。背带是每个农村家庭必不可少的物件。各民族由于地理条件、居住环境、历史文化等不同,形成了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背带艺术。绣花背带是少数民族刺绣技艺的重要载体,它刺绣面积大,图案丰富,内容多样,做工精湛。清代《粤西笔记》载:“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背带不仅要在背带中心绣纹样,有的还要在背带口、背带脚部位也绣满图案,几乎涵盖了少数民族地区染、绣、织、镶、绲等工艺的各种类型。仅刺绣一项,针法就多达几十种,图案有传统的牡丹、莲花、梅花、菊花、桃花、竹叶等,也有蜂蝶鱼虫、鹭鸶燕鹊之类,构图追求饱满、美观、和谐,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色彩。背带不仅考虑实用性,还要讲究图案内容寄予的美好愿望如祈祝平安、福禄寿喜、多子祥瑞等寓意。

 

  在河池的各民族村寨,每当女儿出嫁之后,娘家准外婆便多了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将要临世的外孙精心准备一两张背带。这时族间心灵手巧的妯娌们在农闲时便有了展示的机会,她们三三两两蹲坐在夕阳映照的吊脚楼走廊上,或在烟火缭绕的土灶边,因日常劳作而粗粝皲裂的大手竟然还是那么灵巧,平绣、纳绣、叠绣、变针,各种手法交织变换穿针引线色彩翻飞,一朵朵漂亮的花纹和一只只生动的动物纹饰便跃然而出。背带制作好后,还需拿到溪流中反复捣洗使其舒适贴肤、柔软保暖,然后将得意之作晾晒在吊脚楼的木栏杆上,整个寨子便成为一场悄无声息的民俗文化展览。

 

  外婆家准备好了背带,等到婆家传来外孙出生的喜讯后的第三天早上,俗称“打三朝”的送背带仪式便早早开始了。外婆家里亲戚们组团十来二十人浩浩荡荡敲敲打打向婆家进发,队伍中至少有一位山歌能手,背篓和担子中除了背带还有红鸡蛋、鸡鸭、猪肉、棉被、床单等物。婆家杀猪宰羊热情接待,席上主客互敬米酒猜拳打码庆祝添丁吉祥。酒酣耳热之后互唱《背带歌》,“月琴挂在鹧鸪嘴,唱得石头上下飞。红花背带背外甥,背出一只鹧鸪媒”。“林中要数木棉树,木棉不比云杉直。黄花背带背外甥,背出云杉岭上立”。一直唱到主客皆欢斜日西沉外婆家人才散去。

 

  背带,是河池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示,是农家孩子脱离母体之后的第二条脐带,也成了母亲继续孕育出世子女的胎衣。小小的背带,一头连着生活的艰辛,一头连着家庭的希望,象征着各民族代代昌盛、繁衍不息,传递着人间的大爱和少数民族的勤劳、智慧以及精神魅力。

 

  背带里的婴儿,一代又一代地茁壮成长,压弯了母亲的脊背,可母亲对儿女们的骨肉亲情和无尽的爱,都沉浸在这磨破了的红背带里。儿女们无论远走何方,每每回望故土想起母亲,温馨的幼时记忆又萦回到那一条条色彩斑斓的红背带上面。

 

  (作者系河池市政协委员、凤山县政协副主席)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