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3-11-09
暖暖立冬日
2023-11-09 | 来源:广西政协报

□ 邱宝瑜

 

  “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季节的脚步匆匆,霜降一过,立冬在眼前了。

 

  古时,立冬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吕氏春秋》中记载,立冬这日,天子出郊迎冬,并赐群臣冬衣、矜孤恤寡;民间则拜冬祈福,祈求来年丰收。大家更换新衣保暖,相互祝愿,一如年节。

 

  现如今,人们延续了古人对这一节气的重视,也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北方人在立冬这天喜欢吃饺子,而南方却有不同。在我的家乡,立冬要吃甘蔗。民谚曰:“立冬食蔗齿不痛”,意思是立冬时节吃甘蔗,不仅能保护牙齿,还有滋补作用。

 

  水果店里,买甘蔗的人络绎不绝,蔗农手中的水果刀几乎无停歇,一削一剁,细长的甘蔗就断成几截,留下满地蔗皮。也有卖现成的甘蔗汁,但我以为饮品固然酣畅,却远不及运动牙口来得有趣。

 

  想起幼时,每年这个时候,父亲就会扛来一根甘蔗,剁成一截截后分给小孩。“刺啦”一声,甘蔗在嘴里嚼得咯嘣响,而后用力吮吸,甘甜的汁液随之入喉,再把残渣吐掉。如此反复,一截甜滋滋的甘蔗,竟消磨了半晌时光。虽然啃得龇牙咧嘴,甚至不小心让甘蔗戳破了嘴皮,却是乐在其中。

 

  除了甘蔗,“炣饭”也是必不可少的进补美食。那几日,菜农的摊档上,板栗定是放在显眼的位置,秋冬季节的暖阳,赋予它金黄的外表,口感细腻绵软,味道香甜适中,而且营养价值高,老少咸宜。

 

  “炣饭”的做法有别于炒饭,将栗仁、鲜虾、五花肉、腊肠,蘑菇等食材炒熟后,倒入煮熟的米饭中一同焖,再添一把蒜苗或香菜,色香味俱全。这一天的饭要多煮一些,留待明日再吃,俗称“压冬”,有“富余”之意。一夜过后,饭似乎更入味了,吃的时候撒上几颗花生米,越嚼越香。

 

  年少时岁月清苦,于我而言,立冬就是美食节。我还记得,母亲很早就起床做饭。睡梦中的我,听到舀水声、锅碗瓢盆碰撞声、忙而不乱的脚步声、邻里之间的说话声,和各家砧板上传来的此起彼伏的剁肉声……种种声响,在烟火气中热热闹闹相互交织,就像一首欢快的曲子,奏响生活的希望,让人心生欢腾。

 

  不多时满院飘香,孩子们手捧一碗炣饭,吃得心满意足。奶奶在旁边说:“今日食补,吃炣饭配汤,整个冬天就不怕冷了。”

 

  这汤也将就不得,不同于平日寡淡的菜汤,是母亲用一只鸡,一把枸杞,数颗枣,几两药膳,以文火慢炖而成的。药材的加入,让汤的补益效果挥发到极致,闻着香气扑鼻。听奶奶的话,我们咕咚咕咚把汤喝个精光,身上好像披了一件厚厚的衣裳,暖和着呢。

 

  现在生活改善,美食不再稀缺,但立冬的节日食俗恒久不变。一根甘蔗,一碗炣饭,一锅炖汤,是大地恩赐的食材,是立冬的贵客,是家乡的味道,它不单为了果腹,还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祈愿:父母念孩子无病无灾,孩子盼长辈健康长寿。

 

  在立冬日,在西风渐紧的季节渡口,一家人围坐一起,饱腹取暖的同时,怀揣着满怀的爱意,迎接将临的冬,更无惧来路的寒。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