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潼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条视频,内容是乘客与的士司机发生争吵。视频中的女乘客出口伤人,骂的士司机职业低贱,声称自己有一辆豪车。司机见她说本地方言,排除了她是外地游客的可能性。由此推断即便她真有豪车,放着豪车不开来打的,肯定是加不起油。豪车是用来装门面的……
看罢视频,不由感慨打的、开的士居然都成了穷的标志。放在若干年前,两者可都是相当体面的。
记忆中第一次打的经历,产生于1980年8月的上海。爷爷送我转学武汉,出发前一天打电话预约出租车。第二天开来的竟是“田鸡车”,也就是机动三轮车。当时轿车数量很有限,出租车公司里有大量“田鸡车”,服务价格与轿车完全一样,从天潼路到十六铺码头都是7.5元。
虽然观感不佳,坐在“田鸡车”里身不由己蹦蹦跳跳,体验更不佳。但我第一次坐出租车,估计比绝大多数国人早得多。
1986年冬天,大哥大嫂结婚。那时普通老百姓弄不来婚车,都是靠打的撑起婚礼场面。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结婚打的要给司机双倍价格。大哥大嫂都是上海人后裔,入乡不随俗,办婚礼也不忘“做人家”(节约)。他们打的隐瞒用途,到了婚礼现场,付完车费,这才戴上新郎新娘结婚飘带。的士司机大呼上当,骂骂咧咧而去。换成本地人,断不会为了节约几个钱,让司机骂骂咧咧坏了彩头。
1995年,我在单位驻宜昌经营部工作。随着三峡工程基建的进行,全国各地商家都涌了过来,人家业务员都打的,我们单位自然也不能栽面,让人怀疑企业实力。于是那一年开始,我们一改以往坐中巴的传统,经常打的。那时宜昌的士基本都是“奥拓”,比省城的士“夏利”空间小许多,坐着有些“憋屈”。然而由于空间小,空调效果好,冬天常常坐得汗流浃背……
上世纪90年代末回到省城,又成了跑月票的上班族。上下班高峰的公汽很挤,几乎每天有人吵架。通常都会来那么一句“有钱去坐的士啊?没这个命,就得忍着、挨挤……”可见那时打的是有钱的标志,而开的士也是先富起来的一条出路。我的不少同事,那时停薪留职学驾照,砸锅卖铁买出租车,几年工夫就穿上了皮草,住进了商品房。
大约10年前,我们这个老小区里的停车位渐渐吃紧了。打的不再是高消费,越来越多的人开上了私家车。的士司机自然也成了普通职业,由于要上夜班,不少人若非就业困难,不愿意干这行了,于是才有了那段吵架视频里的场景。
且不说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有钱也不应该是受尊重的前提条件。40多年时间,打的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倒是印证了国家的发展进步。当年挤公汽的上班族,几人想得到有生之年能有私家车?
- 第 1 版:要闻 广西代表团赴澳门开展经贸文化交流活动 孙大伟分别会见贺一诚郑新聪
- 第 2 版:要闻 有形 有感 有效——宾阳县政协深入开展委员读书实践活动
- 第 3 版:要闻 环检收钱“放水” 机动车“带病上路” ——部分机动车检测机构造假调查
- 第 4 版:要闻 守静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