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标
网络文化、快餐文化革了传统阅读的命,随着媒体多元化和信息数字化,我们跑步进入了“后阅读时代”。
在所谓“读图时代”“速读时代”的“后阅读时代”,花里胡哨的图片与文字混合拼贴,画蛇添足的美工设计辅之以物欲横流的各种消费新主张,令人不知所措。一天晚上,当我在网上浏览到一个词“素读主义”,不禁眼前一亮。
现在许多杂志书籍本身是读图时代的产物,重提以文字为主的“素读主义”就是要直面文字,与“速读主义”唱反调,用大脑去联想行云流水、飞沙走石,而无需借助繁杂的图说,更超脱功利心的驱动,但求心灵之滋养。
在一篇访谈《阿城:大家对我有误解》中,又一次看到了“素读”这个词,阿城将“素读”解释为“你不带你的意见去读”。将“素读”带到一个新的境地。
记得小时候读书,总是先看前言、作者介绍、甚至别人对此书此人的评说论述,让自己读书时容易理解,加深印象,有的放矢。却不知,这种读书方法易使别人的看法和思想先入为主。
我们现在容易走极端,要么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要么都成了批判大师:才看一眼、一段,还没有把别人的意思完全弄明白就开始提反对意见。交流的前提是必须知道别人完整的东西,否则我们学到的只是皮毛而已。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有一本著作叫做《天才满世界》,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1991年 3月1日,我在竹村建一先生的宴会上遇到了创业家井深大先生。我向他请教“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他回答说:“就是要大量死记硬背啊。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
很多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经典晦涩难懂,不理解内容也能起作用吗?回答是肯定的。中国古代私塾教学,都是以“素读”启蒙。正因如此,有识之士倡导发起“经典诵读工程”。
有时我遣词造句常常搜肠刮肚,想想要是从小就训练“素读”该多好。我小的时候家长并未让我背过那些经典,看到同学中一些出口成章、意趣盎然的人,很是羡慕和钦佩。
另外,由于职业关系,我工作全依仗电脑,久而久之,阅读变成了“鼠览”——鼠标浏览。因为快,所以马虎。虽然“鼠览”在阅读速度和信息量方面要胜出传统的阅读方式,但快速却无快感,经眼的东西如过眼烟云。“素读”就如同饮功夫茶,在慢悠悠的品咂中体会个中意境和韵味:“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出自我、读出社会人生”,这样的阅读才更有意义。
- 第 1 版:要闻 第二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开幕 丁薛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 第 2 版:要闻 共襄盛举 共创未来——写在第二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之际
- 第 3 版:要闻 一叶青蒿连中非
- 第 4 版:要闻 国庆就去赶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