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1-16
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摘登(一)
2025-01-16 | 来源:广西政协报

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摘登(一)

 

  杨育智委员的发言

  持续转变观念 优化营商环境 充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广西牢记总书记嘱托,拓宽思路、与时俱进,群策群力、踔厉奋发,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扎实推进。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建议:

 

  一、跳出广西看广西,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求变。一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上新时代新发展。二是以协调服务为重心,以思想解放促进真抓实干的大行动。三是以凝心聚力为立足点,以思想解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提速。坚持把眼界放宽、把思路厘清、把办法搞活、把团结放大,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建功立业、添砖加瓦。

 

  二、持续提升“营商广西·桂在便利”品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一是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市场监管模式,破除区域壁垒。二是进一步优化要素环境。提升低压电力接入容量上限,降低输配电价水平,系统谋划降低运输、仓储等物流成本,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三是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加强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设定罚款等行政处罚的法律审查,定期清理和废止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性法规。

 

  三、强化金融赋能,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一是加大引金入桂力度。二是丰富金融资格牌照。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利用专项债补充银行资本、上市融资、获取资格牌照、提升监管评级,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三是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度。完善融资对接服务,主动为招商引资项目的验资、贷款、资金结算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四是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加强财政金融协调配合,聚焦广西特色产业设立引导基金,引入发达地区创投基金,对接国家级基金,吸引金融机构跟投,实现财政资金乘数效应。

 

 

  覃曼东委员的发言

  加强桂越人文交流 促进民心相通 服务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广西不断深化拓展与越南的人文交流,双方在文化互鉴、友城合作、跨境旅游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和深厚情谊。建议:

 

  一、加大力度,落实高层合作共识。打造新春会晤合作机制“升级版”,力邀国家相关部委参加新春会晤,争取由国家主办、广西承办,构建形成“国家部委+广西地方+越南边境四省”新春会晤合作新机制。推动广西与越南广宁、谅山、高平、河江四省成立“广西与越南跨境合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落实好中越两国最高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合作共识。

 

  二、保持热度,开展“手拉手”友好交流。邀请越南友城参加“友城进东博”、友城职教联盟、应急管理友好城市“手拉手”等活动,持续加大经贸、职业教育、应急管理等方面交流合作。以民俗文化为媒介,共同举办传统民俗庆典及友好交流活动。加快推进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研究推进中越凭祥—谅山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在桂越边境地区实行“一证通”互免签证,建设无障碍边境旅游圈。

 

  三、挖掘深度,加强与越南跨境医疗合作。发挥广西区位优势和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特色资源优势,支持建设跨境“云医院”,与越南医疗机构联合搭建跨境远程医疗平台。面向越南尤其是越南边境四省开展符合当地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培训,推动构建中越两国地方疫病信息与数据共享。

 

  四、拓展广度,打造“留学广西”品牌。推动广西高校与越南高校的合作办学和交流。支持区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与越南知名科研单位就共同关注的课题开展合作研究,实现成果共享。支持越南相关科研人员到广西开展短期培训和合作研究。

 

 

  黄振饶委员的发言

  打造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 推进我区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我区循环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绘就循环经济发展新蓝图。一是摸清产业发展“底子”。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全面盘点我区循环经济产业情况,比对周边的广东、湖南、江西等省,找准比较优势和短板弱项。二是找准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路子”。紧贴“双碳”战略目标,将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纳入自治区“十五五”规划,立足毗邻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盟前沿的区位优势,绘制产业链图谱,引导各地差异化协同发展。

 

  二、强化政策集成,激发产业发展新动力。一是组织精干力量,深入研究国家产业尤其是系列“碳”政策,梳理研究我区“两地一园”现有政策,加快政策系统集成,赋能循环经济产业。二是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产业重大项目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指标统筹优先保障机制,对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加大财税与金融支持力度,对前景较好的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给予专项资金、基金扶持,或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四是降低用电成本,加强重大节假日等特殊时段的激励消纳。

 

  三、突出关键环节,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一是争取国家从政策层面支持我区或循环经济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提升产业发展层级,打造成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级战略性大宗材料供应基地。二是加强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等央企合作,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循环经济产业转移,着力补链延链强链。三是加快推进回收体系建设。

 

  四、深化相融共生,赋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二是加快院校资源循环利用专业群建设。引导和支持高校围绕循环经济产业增设、扩容学科专业,加强循环产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从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产业专业人才供给能力。

 

 

  谭建国委员的发言

  推进我区夜间经济繁荣有序发展

 

 

  我区发展夜间经济具有良好的气候优势、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以来,我区出台了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夜间经济发展。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具有广西特色、面向东盟的夜间经济集聚区。由自治区、设区市政府作好本级夜间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区、市两级夜间经济集聚区和夜市定位、等级、数量、规模等总体目标任务。重点规划引导各地区差异化建设、经营、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区域之间实现互补共赢。

 

  二、加大流动摊点管理力度,推动夜市发展有序规范。结合城区、街道特点和资源优势,科学设置夜市区域。在保障市容秩序的前提下,按照“整治与疏导、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对流动摊户进行管理,开设临时疏导点,引导流动摊户入点经营。根据季节变化、市场需求等情况不定期调整点位,为摊户提供经营便利。由街道和社区对流动摊户进行深入摸排,查清底数,对摊户建档立卡,探索建立健全摊户积分管理制度和摊户自治机制,深化柔性执法。发挥我区“互联网+监管”系统及“12319”“12315”投诉平台作用,加大对违规占道、影响市容和交通秩序的摊户巡查管理力度。强化执法针对性,提高整治效果和执法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三、统一广西文旅形象,合力打造夜间经济品牌。打造和推广统一的广西特色文化旅游形象,支持全区各地构建区域化品牌体系,创设“广西夜生活”IP,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辨识度的IP形象。构建“区级+市级+县级+企业”联动、线上线下一体的宣传推广机制,针对目标客源市场进行精准营销。制作体现夜间经济品牌的高水准、高质量的宣传片,积极参与“美好中国”“你好中国”品牌对外推广,提升广西旅游形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丁文博委员的发言

  做好“四篇”赋能大文章 打造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

 

 

  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议:

 

  一、以产业赋能为重点,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夯实雄厚的经济基础。落细落实《加快构建广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见》,加强产业规划,发挥规划龙头作用。高标准高质量谋划推进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推动运河建设与县区产业同步发展。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政策引导,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大湾区企业到广西投资发展。

 

  二、以创新赋能为动力,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注入强大的竞争活力。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三、以开放赋能为突破口,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坚持深化全方位开放,与东盟相挽、与大湾区相融,大力推进经济体系、资源配置等提升行动,通江达海,向海图强。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升级版,建立健全极简、极优、极细、极速、极致的服务模式,开展零距离、零停滞、零障碍、零容忍服务承诺行动,持续提升“营商广西·桂在便利”服务品牌,凸现营商环境的优质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合作,共同打造人才高地。

 

  四、以生态赋能为优先,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注入更多绿色能量。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环保合作,协同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和生态环境的含“金”量。

 

 

  杨正川委员的发言

  用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开放新模式 让边境地区产业落地、经济发展

 

 

  为积极争取越方推进“互联互通”“跨境合作”,抓住国家大力支持边境地区探索“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新模式的机遇,加快在中国—东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中实现产业落地、经济发展,建议:

 

  一、用好差别化土地政策,建设“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特殊监管区域。用好《国家“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中“支持边境地区自然资源差别化利用政策”,选择相对开阔的边境口岸,试点建设“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特殊监管区。可先选择几平方公里区域试点,待成熟后再选择几十平方公里复制推广。将跨境劳务政策重点用在特殊监管区内,减轻边境境外用工人员管控压力。

 

  二、发挥“境内关外”模式效能,积极承接境内出口产业聚集,布局边民互市贸易商品落地加工。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特殊监管区建设“电子口岸”,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拓展国际中转、转口贸易、货物储存和集拼分拨等保税物流功能,便捷保税商品仓储、中转和配送环节,以此吸引国内主要出口产业落地,集聚形成跨境电商、跨境金融、保税加工等业态。谋划布局边民互市贸易落地加工产业,让互市进口商品从“一线”闸口进,实现落地加工后从“二线”闸口出,让政策红利更多留在边境、惠及边民。大力推广“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物流”模式,让边境地区实现“买周边到全国,卖全国到周边”。

 

  三、加强统筹协同,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开放新模式落地见效。由自治区层面统筹,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办公室牵头,协同自然资源、海关、商务、边防检查等职能部门启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高水平开放工作。尽快做好政策研究、选好试点地址、编好建设规划,争取土地使用、对外开放、贸易政策、口岸监管、跨境劳务、边民互市贸易等政策落地使用。以属地党委、政府为主,推进各类开放类园区载体整合,建立完善归口管理、部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

 

 

  毛艳琼委员的发言

  立足优势 精准发力 打造面向东盟的低空经济高地

 

 

  我区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开放前沿,低空应用场景丰富且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还面临着应用场景开发尚不充分、保障体系仍有欠缺等诸多挑战。建议:

 

  一、立足产业优势,优化地理空间布局。一是找准发展路径。锚定低空装备制造与场景应用两大核心赛道,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优势和场景应用的示范效应,打造面向东盟的低空经济品牌。二是构建链条协同的产业格局。以南宁为先行区,布局北海、玉林等多个协同区,形成“一轴带动、多点支撑、全域融合”的发展格局。三是打造“2小时”低空经济生态圈。以北部湾经济区、平陆运河经济带为试点,打造低空经济生态圈样板。

 

  二、立足场景优势,加快行业应用布局。一是完善应用牵引协同机制。尽快出台全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引导各市编制应用场景需求目录。二是拓展“低空+”应用场景。靶向性建立适用东盟市场的低空应用示范体系,优先开发无人机作业场景,拓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城际通勤、旅游观光等场景,推广成熟案例,形成规模效应。三是鼓励公共服务领域先行先用。鼓励各级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补偿补助等形式开发“低空+公共服务”应用领域,推动无人机在警航执法、医疗救助、农林植保等领域广泛应用。

 

  三、立足发展趋势,完善保障体系布局。一是构建低空服务保障体系。紧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加速完善起降场(点)、测试场、智能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自治区级低空综合监管平台。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快组建低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聚焦低空“链主”企业引育、场景拓展、核心技术攻关等关键环节提供财政支持,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低空经济发展。三是深化交流合作。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民航论坛等平台,组织领军企业、科研机构等在人才培训、标准输出、技术服务、应用展示等领域深化交流,拓展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