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1-16
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摘登(二)
2025-01-16 | 来源:广西政协报

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摘登(二)

 

  崔惠柳委员的发言

  提升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合作水平

 

 

  RCEP正式生效实施以来,中国—东盟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合作领域、合作范围等进一步深化,东盟各国相继出台多个数字经济领域战略、规划。但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合作还存在着数字和交通仓储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建议:

 

  一、提升面向东盟的数字产业软硬件建设水平。加快中国—东盟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在数字和交通仓储基础设施方面开展合作,建设跨境生态园和跨境电商物流园区,打造智能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面向东盟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在线支付服务平台,推进新型信息经济国际合作,拓展平台设计、创意推广、供应链服务等各类信息技术服务的国际市场。加快实现跨境贸易与电子支付“无缝连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提升与东盟国家的数字经济合作水平。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加大在网络安全全球治理上的政策协调,营造更加开放和安全的数字经济环境。大力推进智慧服务与数据共享,利用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机制优势,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沟通协调,形成数据安全保护共识,加快建立具有差异性、灵活性和可操作的数字经济合作规则。提供更多数据安全保护公共产品,更加有效推动地区间合作。

 

  三、提升与东盟国家的人才技术交流水平。加大企业对东盟及其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政策、措施方面的培训,加快建立促进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发展的商界合作机制,拓宽合作渠道。加强面向东盟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引导区内高校增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方面人才培养及职业培训。加强与东盟国家数字化人才交流合作,持续推动落实中国东盟数字人才培养计划。

 

 

  胡建华委员的发言

  加强南岭文化生态保护 助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近年来,我区立足桂粤湘三省(区)交界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南岭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但也存在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不强等问题。建议:

 

  一、建设“两馆一基地”,传承弘扬南岭文化,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创建南岭语言文化博物馆,将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打造成为南岭地区最大的语言博物馆、国内最大的语言研学基地、国际性的语言研究交流平台。二是打造中华家谱博物馆,使之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家族溯源的重要纽带。三是建设南岭文化沉浸式体验基地。

 

  二、突出区域性整体保护,建设国家级南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相结合,自治区、市、县、乡镇四级规划相配套的南岭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体系。成立南岭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机构,将保护区运营资金列入自治区专项预算。加强非遗核心项目保护,聚焦南岭一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等文化空间,在申报非遗项目上给予倾斜支持。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科学确定南岭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名称、重点区域,加快国家级南岭文化(贺州)生态保护区项目申报工作进度。

 

  三、赓续中华文脉,推动南岭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建设潇贺古道新经济带,深化潇贺古道新经济带研究和成果转化,建设广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新高地。二是推进文农旅融合发展,建设南岭非遗文化展陈中心,实施南岭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培育“礼遇南岭”等旅游衍生品牌,创作一批文艺作品,讲好中华文化的“南岭故事”。三是成立南岭民营经济企业家高级研修中心(经济学院),推动我区与港澳台地区、东盟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黄淑禧委员的发言

  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提升广西涉外法律服务能力

 

 

  近年来,广西在构建国际化仲裁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广西涉外法律服务工作也面临着较大挑战。建议:

 

  一、健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广西高校发展涉外法律专业教育,鼓励其主动与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法学院校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模拟仲裁、国际商事谈判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鼓励高校学生参与国际模拟仲裁对抗赛,为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储备人才。针对广西涉外法律工作者群体,由司法行政部门、律师协会、仲裁机构等联合组织定期的涉外法律业务培训,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资深律师以及仲裁员授课。

 

  二、加强涉外法律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拓展广西律师事务所涉外业务,鼓励其与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设立联合办公室、互派律师交流学习等方式,增强涉外法律服务专业能力。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在律所联营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动广西律所联营实践创新。参考《广东省司法厅关于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展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结合广西实际,制定出台相应政策细则,明确律所联营的条件、流程、监管等关键内容,为广西律所与港澳及国外优秀律所开展联营合作提供政策依据。

 

  三、深化国际法律交流合作。发挥广西的地缘优势,强化与东盟国家在法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中国—东盟法律论坛、研讨会等活动。设立广西涉外法律服务和法治人才培养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涉外法律服务机构能力建设以及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建立与东盟国家仲裁机构、律师协会等的常态化合作机制,持续提升广西涉外法律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郑胜景委员的发言

  温暖“新”群体 凝聚“新”力量 加强新就业群体劳动保障权益维护

 

 

  目前,全区网约货运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等新就业群体已达100万人以上,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力量给予更多关注关心关爱。建议:

 

  一、高站位谋划,履行护“新”责任。把维护新就业群体劳动保障权益工作纳入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大局中一体部署推进。健全完善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制度。

 

  二、健全工作机制,汇聚爱“新”力量。健全新就业群体劳动保障权益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健全保障劳动者权益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平台企业用工情况报告制度,强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探索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与新就业群体劳动保障权益工作融合共进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工作质效。

 

  三、落实政策法规,严格保“新”措施。积极查处治理设置歧视性条件、缴纳保证金押金、限制自由选择其他平台就业等案件。落实工资支付保障。推动新就业群体报酬与企业服务价格调整联动,促进报酬合理增长。完善休息休假制度,明确新就业群体休息休假办法。推动新就业群体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建立健全职业伤害保障机制,组织开展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检查。

 

  四、优化服务保障,开展暖“新”行动。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支持新就业群体就近就便参加培训,加大培训补贴资金直补企业力度。优化新就业群体公共就业服务,做好重点企业、平台企业用工监测,动态掌握情况,服务好企业招工和劳动者就业。优化社会保险办理服务,推动落实网上办、掌上办、异地通办等高效便捷措施。优化综合服务,建设“司机之家”“小哥驿站”“暖心驿站”等综合服务平台。

 

  五、推动企业履责,营造安“新”氛围。指导企业履行依法合规用工,改善劳动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推动企业分类明确用工法律关系。

 

 

  黎丽委员的发言

  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近年来,我区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推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取得明显成效。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还存在优质文化产品不足、文化供给机制不畅、要素保障不充分等问题。建议:

 

  一、以“精准化”切入,培优培强文化供给产品。引导文化企业创作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鼓励和指导基层群众参与文艺创作,实现文化资源的多元化生产。创新公共文化资源呈现方式,将公共文化资源具象化为基层群众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有形产品,让基层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优质文艺节目。打造优质文化数字产品,实施公共文化云迭代升级。

 

  二、从“常态化”破题,建立健全文化供给机制。构建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明晰文化建设导向、核心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各主体功能及权责边界,推动各级各类文化单位与基层“结对子”,开展“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等公共文化服务。建立群众文化供需对接机制,探索推进“以需定供、自下而上”互动式文化服务。健全城乡文化交流机制,利用重大节庆和传统节日统筹开文化惠民活动,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常展常演、巡展巡演。

 

  三、向“长效化”发展,做深做实文化供给要素保障。强化基础设施要素保障,加强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篮球场等文化场所功能建设,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承接阵地。强化政策要素保障,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定期对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项目开展绩效评估;设立基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多元投入;激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强化人才要素保障,健全基层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规范文艺志愿服务管理,提高志愿服务质量,让文化服务“沉下去”,群众幸福指数“升起来”。

 

 

  罗军委员的发言

  构建多层次投融资机制 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构建多层次投融资机制是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广西农商系统作为广西服务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但也存在一些现实挑战。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农村金融政策体系。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合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立法。金融机构各司其职,更好满足乡村全面振兴多元化金融需求。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强化涉农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

 

  二、强化协同合作,完善涉农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下沉乡村,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合理为涉农经营主体、小微企业融资增信,降低涉农信贷风险。推动完善以政策性巨灾保险为基础、商业性巨灾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巨灾保险和分保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风险保障网络。

 

  三、强化信贷支持,加大乡村振兴金融供给。创新推出符合涉农经营主体、小微企业发展需求,以及适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助力做强“桂字号”农业品牌。积极开展与涉农经营主体和小微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业务,满足各类涉农经营主体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四、强化数据联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好农村农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强不同部门间涉农数据资源共享,加快实现涉农主体金融基础信用信息和公共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持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乡)创建。

 

  五、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升级推广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乡村物理网点建设和运营成本,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客户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阳柳凤委员的发言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促进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

 

  一、挖掘潜能,推动区域产业特色化发展。在城市化地区构建产业高地,引导人口与经济向优势区域集聚,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打造以资源加工与跨境贸易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带动能力。在农产品主产区深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果蔬肉供应基地,合理规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推动农业与加工、旅游、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推进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进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推动生态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二、精准施策,实施区域政策差异化供给。在城市化地区聚焦要素配置,在财政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专项债券以及用地指标等方面予以倾斜,推动北部湾与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反向飞地”合作,鼓励城市化地区与其他主体功能区探索“飞地经济”模式,配套完善财税、用地、用林、用海、能耗、排污等政策措施,支撑城市化地区县域产业发展和区域合作。在农产品主产区强化财政支持,建立健全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保障相挂钩的财政支持与利益补偿机制。探索“林地上山、耕地下山”实施路径,优化农林空间布局。引导涉农专项资金向农产品主产区倾斜,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完善生态补偿,加大生态保护修复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探索以产业准入正、负面清单相结合的方式,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绿色发展。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推动多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韦荣华委员的发言

  推动“桂字号”农业品牌走进粤港澳

 

 

  近年来,广西“桂字号”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品牌在粤港澳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建议:

 

  一、全面落实广西与粤港澳建立的合作协议,系统推动“桂字号”农业品牌走进粤港澳。整合现有政策资源,进一步提升惠农政策覆盖面和精准度。加大惠农政策执行监管力度。

 

  二、夯实“产业园—冷链物流—批发市场—商超”模式,构建完整农产品产业链。创建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让“桂字号”农业品牌在大湾区站稳市场、扩大市场;深挖富硒、健康、养生广西特色农业资源,让贵港富硒米、玉林香蒜等特色产品走进粤港澳。完善农贸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集散效率。完善联通广东、通达港澳的冷链物流建设,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损耗。

 

  三、提升农业品牌品质,打通粤港澳市场准入堵点。开展全区地理标识利用摸底调研,为地理标志商标的运用提供基础数据。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使用地理标志商标,提升地理标志商标的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联合专业部门、权威认证机构以及广西优势龙头企业,通过“湾区认证”等具有湾区代表性的认证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区企业对接粤港澳市场的准入能力,探索推进蔗糖、果蔬、茶饮等“桂字号”特色农产品快速衔接粤港澳市场准入要求的新途径,打通“桂字号”农业品牌直通粤港澳大市场合规化“最后一公里”。

 

  四、构筑宣传推介平台,扩大流通渠道。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国际农业博览会等平台优势,举办“桂字号”品牌推介,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积极推荐企业参与深圳农产品交易会等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展会,拓展与桂籍港澳社团的合作,扩大“桂字号”农业品牌在港澳地区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